??【學思踐悟】
??陸地和海洋是一個有機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榮。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提出明確要求,強調“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陸海統籌、山海聯動、資源融通,抓好海洋開發,向海洋要生產力、求新增長點”。堅持陸海統籌保護、協同發展,是挖掘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樹立陸海統籌保護新標桿
??實現陸域生態文明與海洋生態文明的一體化融合發展,需要堅持陸海統籌,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進陸海生態文明建設,樹立陸海統籌保護發展新標桿。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陸域海域空間治理的整體性和聯動性,建立高效率的陸海資源統籌管理平臺和決策機制,統籌陸域開發與海域利用。深化以生態保護優先、資源節約利用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海洋資源供給側改革,合理安排陸海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量、時序和空間分布,實現陸海資源保護、要素統籌、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和權利公平的有機統一。積極發展藍碳經濟,通過推進沿海防護林、美麗海灣、生態島礁等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生態保護屏障,切實提升區域生態服務功能;打造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海洋經濟新模式,促進生態旅游、碳交易等新產業鏈的發展。系統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流域海域污染防控和綜合修復的各項行動,實現河長制和灣長制的對接,促進陸地海洋污染防治一體化,從源頭治理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依托海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打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加速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單一的海洋產業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跨越,著力發展低能耗、污染少、效益高的海洋產業。培育壯大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醫藥與制品等產業,進一步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通過數字賦能,開發海洋領域新業態新模式,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逐步改變海洋領域傳統的流通、消費和服務方式。發揮海洋信息在保障人民生活、對沖行業壓力、帶動經濟復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提升走向深海遠海的能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功能完善、業態多元、布局合理的海洋服務,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海洋物流、涉海金融、海洋工程咨詢等服務產業。
強化聯動協調新支撐
??促進沿海地區南北海洋經濟聯動協調發展,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有利于推動形成要素流通高效、發展活力強勁、資源優勢互補的融合發展格局,打造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的藍色經濟帶。
??著力打造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把握各自定位,發揮其經濟增長、國家安全、戰略支點等功能。在經濟圈一體化框架下,以重點港口、經濟示范區、沿海中心城市、海洋基礎較好的城市為核心,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發揮龍頭引領作用,以點帶動周邊區域及圈層經濟網絡發展,豐富海陸交互通道,實現各圈層經濟的全面發展。打造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差異化發展模式,共同推進海洋信息服務建設,促進海上通信、海洋資源管理等公共服務的互聯互通。激勵各圈層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海洋牧場等層面上互通有無,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對接合作。完善區域污染聯防機制,推進區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共建和污染綜合整治。增強海岸帶防災減災整體智治能力,完善全鏈條閉環管理的海洋災害防御體制機制。
構建人海和諧新格局
??堅持陸海統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探索生態、生活、生產有效融合,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打造綠色、高活力的海岸帶,構建人海和諧新格局。
??打造富有活力和魅力的海岸帶。改變傳統的海岸帶高密度開發模式,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修復,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制定海岸帶生態、生活、生產空間分類體系,嚴格控制圍填?;顒訉Q笊鷳B環境的不利影響,提升岸線作為經濟、生態、景觀、人文資源的利用價值,實現岸線的可持續利用。彰顯海洋文化特色。高標準建設海洋博物館等新文化地標性建筑,大力發展海洋體育旅游項目,建設海洋休閑體育運動基地,提升海洋教育對海洋文化發展的牽引作用,打造海洋文化意識教育基地。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城市功能拓展,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品質優良的城市功能載體和配套設施,以臨港產業、高端制造、新興產業吸附相關商務活動和休閑娛樂活動等協同發展,形成滿足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港城”新形態。建設濱海公共空間,提升公共休閑服務水平。推動濱海棧道建設,形成優美連續的濱海慢行系統,聯合舉辦海洋藝術展覽、海洋文化論壇、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展示會等海洋主題活動,打造海洋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區。
暢通陸海新通道
??發展海洋經濟,需要加快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構建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區域運輸系統,暢通陸海新通道。
??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堅持陸海統籌與國家發展戰略相融合,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從制度、城市、產業、信息、貿易、旅游、生態和人文等方面建設通道經濟走廊,探索貿易物流新規則,增強海洋經濟對外開放能力。二是推動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國際海洋經貿合作。建設新出海口和經貿合作通道,加密北部灣港國際貨物運輸航線,提升航運網絡覆蓋面;深入推進通關便利化改革,進一步提高進出口通關效率;形成多模式有序競爭、優勢互補的跨境運輸格局。三是推動運輸服務降本提質增效,提升海洋經濟內陸輻射能力。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完善東中西3條主通道的集裝箱海鐵聯運班線布局,加快形成跨區域聯動、陸海聯運、物流集聚、通關高效的綜合性國際貿易大平臺。四是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培育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持續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兩端及沿線節點城市的物流園區布局與建設,提升集聚和輻射能力,積極主動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一步擴大通道輻射能力。
??(作者:聶清斌、郭慶賓,均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海南大學海洋強國研究院研究員)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