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5年開始,廣西大學在北海市潿洲島開展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工作,迄今已完成修復珊瑚礁面積30公頃項目。科研人員在海底如何種珊瑚?珊瑚礁的保護和修復是怎樣進行的?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廣西大學潿洲島珊瑚館在潿洲島上開展珊瑚認養、種珊瑚等活動,記者跟隨“珊瑚奶爸”——廣西大學潿洲島珊瑚館館長黃雯一行,探秘海底種珊瑚全過程。
市民認養的珊瑚苗
安家于海底珊瑚床
種珊瑚的地方位于北海潿洲島北部海域一公里外,這片有著6米深左右的海域,有30公頃的人工珊瑚。6月7日下午,記者跟隨黃雯一行來到種珊瑚的地方。這次,他們要將市民認養的20多株珊瑚苗,“種”到4個紅色浮標的中間海域海下珊瑚床上,讓它們在這里“安家落戶”。
工作人員楊欽康穿上潛水服、背上氧氣瓶,率先躍入海中,準確找到需要補種的珊瑚床,然后用浮球在海面上確定好方位。黃雯和工作人員季相輝帶著用廢棄蠔殼制成的苗托,先后潛入海底。
▲市民認養的珊瑚苗。記者 張文卉 攝
帶著重量超過25公斤的裝備,下潛至大概6米深的位置,一張張巨大的珊瑚床映入眼簾,珊瑚床上是無數個正方形的底座。只見黃雯將苗托穩穩地固定在底座中,在生長過程中珊瑚苗會與礁體牢固結合,最后形成珊瑚礁。
因為珊瑚生長在水體的底層,所以這種珊瑚床的培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抵御風浪,這也是廣西大學海洋學院獨有的發明。
定期潛海觀察 守護珊瑚生長
“移植珊瑚,這只是其中的一環。”完成珊瑚固定一個多小時后,氧氣瓶快耗盡時他們才浮出水面。黃雯告訴記者,珊瑚的種植包括選種、育苗、建設苗床等復雜的工作流程。珊瑚移植一周以后,他們還要定期下海觀察,直到珊瑚苗與礁體牢固結合,足以抵抗海水的沖擊,才算移植成功。
為及時了解珊瑚的生長情況,及時補種珊瑚,黃雯和小伙伴們經常要在海中浮沉、觀察,看珊瑚是否還在珊瑚床上、有沒有被漁網掛住等,常常在海中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他們會遇到一些難以預料的突發狀況。黃雯說:“有一次我在海底巡查珊瑚時被海流沖走,他們找了好久才把我找到。”對此,負責開快艇的劉權偉說:“每次出海,我必須安全地把他們帶回來。”
▲工作人員帶著珊瑚苗準備潛海。記者 張文卉 攝
讓黃雯欣慰的是,目前珊瑚苗長勢很好,甚至長出了新的幼苗。在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珊瑚群中,魚兒自由自在地穿梭游弋,水草柔柔地漂浮,蝦蟹盤踞其中。“剛才還看見一條老鼠斑游過。”黃雯說,各種海洋生物的回歸,在證明珊瑚開始發揮它們的生態功能。
白化珊瑚減少 海底森林重現
在海洋中,珊瑚礁占據的面積不到0.2%,但它就像陸地上能聚集鳥、獸、昆蟲等動物的樹林一樣,能為25%的海洋生物提供覓食、繁衍場所;同時還能削弱風浪,保護海岸與海島,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據悉,廣西90%以上的珊瑚分布在潿洲島,目前已探明的珊瑚分屬26屬43種,是廣西沿海唯一的珊瑚礁群,也是廣西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受到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全球珊瑚白化現象日益嚴重,潿洲島的珊瑚亦未能幸免。不過,這種狀況已得到改善。6月8日,在潿洲島北部海岸線的沙灘上,記者看到一層厚厚的珊瑚石,黃雯說:“近年來,白化的珊瑚大量減少,珊瑚石也隨之減少了。”
▲黃雯在海底珊瑚床進行珊瑚修復工作。廣西大學潿洲島珊瑚館供圖
據介紹,自2015年開始,廣西大學在潿洲島開展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工作,在海底人工種植珊瑚,黃雯也因此被稱為“珊瑚奶爸”。2024年初,由北海市政府和潿洲島旅游區管理委員會主持、潿洲島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廣西大學牽頭施工的北海市潿洲島北部珊瑚礁生態修復項目順利完成,目前已進入三年管護期。苗床上珊瑚苗長勢良好,已增長十余倍。該項目修復珊瑚礁面積30公頃,投放人工礁體1400個、珊瑚苗床120個,移植珊瑚苗8萬余株。
珊瑚礁生態修復項目的順利實施,為海洋生物構建了一個海底樂園,同時具有保護海岸線的作用,也將為我國海洋生態保護提供廣西智慧。對黃雯而言,項目的實施無疑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希望在多姿多彩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遮蔽和保護下,海底生物能在這里繁衍生息,悠然自得。”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