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闊步新征程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覃鴻圖
入秋之后,暑意漸退,北海迎來了旅游觀光好時節。
記者來到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紅樹林沿著海岸線不斷蔓延,好一片翠綠!林間灘涂的招潮蟹、彈涂魚等生物熱衷與游人躲貓貓,時而露頭,時而鉆入泥沙里。
北海最大的內陸潮汐河——馮家江的入海口就在這里,生態海灣讓底棲動物怡然自得。附近的北海銀灘景區,水清灘白,游人如織。
溯流而上,16.9公里長的馮家江穿城而過,流水潺潺,兩岸青翠,不時有紅樹點綴其間,美不勝收。
北海打造銀灘美麗海灣成效顯著,馮家江流域治理不可不提。
2018年以前,馮家江是市民眼中的臟河臭水。
“以前的馮家江沿江兩岸遍布大小蝦塘,村民將蝦塘廢水直排入江,蝦的排泄物沉淀河底,時間一長,江水越來越黑越來越臭。”臨江村落銀海區銀灘鎮曲灣村村民潘潤蓮說。
村民的感受與調查數據吻合。
蝦塘養殖面積近2000畝,養豬場24個……治理前,馮家江片區沿線有363個污染排口,污水直排、養殖污染是導致流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每天排入馮家江的污水約4.5萬噸。
如此,流域紅樹林受到嚴重威脅,濕地植被和水生生物遭受侵害,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形勢嚴峻。這樣下去,連北海銀灘也將難逃一劫。
2018—2021年,北海全面治理馮家江流域,投入約24.8億元,進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和生態修復。
首要是截污。馮家江流域鋪設3萬米截污管線,清除淤泥,清退周邊養殖污染區近2000畝。
截流的污水經污水處理廠第一次處理,后進入大冠沙再生水廠進行深度處理,達到地表準IV類水標準后,再排到馮家江上游,進行生態補水,形成活水循環。
記者來到大冠沙再生水廠,在出水口,一股清水傾瀉而出。
不遠處的水泵房里,機器轟鳴。“水是在泵房加壓,經地下16公里的管線水輸送到馮家江上游的。”北海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運行管理部負責人林子豪告訴記者,馮家江屬于潮汐河流,并無自然水源。通過使用再生水廠深度凈化后的再生水作為生態補水,能持續維持和改善流域生態。
生態補水并不是簡單地排水入江,而是由精心設計的植被過濾帶和濕塘系統多次過濾和深度凈化,最終才得以入江、入海。
在馮家江流域,記者看到一個個呈梯度排布的基塘、水池,上塘水滿溢出之后,緩緩流到下塘。沿著棧道漫步,水中的睡蓮、美人蕉、狐尾藻、蘆葦等植被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這些水生植物不僅是景觀,還能凈化水質,實現層層池塘凈化。”林子豪介紹,項目方對馮家江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時,結合自然地形,對周邊坑塘破埂連通,改造成為景觀水塘,建設鳥類棲息島等。
這是國內首個近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涉及江、渠、湖、海、灘的生態修復。北海堅持“陸海統籌、分區治理”,針對不同環境狀況,精準施策。
紅樹林對維持近海生物多樣性作用巨大,修復紅樹林生態,北海費了不少功夫。
記者看到,新種植的紅樹林迎風搖曳,一片片紅樹林為流域增綠添彩。
欖李紅樹是廣西珍稀紅樹樹種,原本濕地公園只發現有兩棵,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有了好消息。“我們通過人工授粉后采集種子,已成功繁育出‘欖李寶寶’。”說到此,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監測部部長鄧秋香眼神放光,該公園通過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等共種植紅樹林300多畝,修復紅樹林3000多畝。
治理一片流域,留下一個公園。
如今,經過治理后的馮家江成為北海的生態名片。流域鳥兒翩躚,數百種灘涂生物活躍,共有紅樹植物19種,大型底棲動物207種,鳥類234種。
一灣清水入海流。在馮家江入海口,當地多次發現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的中國鱟、綠海龜等瀕危物種。
建設美麗中國,打造美麗海灣。
北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吳智祥介紹,近年來,北海堅持生態立市,投入約185億元用于北海銀灘美麗海灣建設,陸海統籌、河海兼顧,持續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同時,完成銀灘海灣568個雨污直排口的治理,開展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顯著見效。
去年,北海銀灘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是廣西首次、唯一入選案例。
近海水變好了,北海銀灘景區游客紛至沓來,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724.31萬人次,同比增長31.58%。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