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選手拍攝海洋生物影像。廣西科學院供圖
3月7日~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自然觀察愛好者齊聚廣西北海潿洲島,共赴一場海洋之約——第三屆潿洲島海洋觀察節。
本屆潿洲島海洋觀察節由廣西科學院、廣西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地震局、北海新繹游船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名選手參賽。他們組成24支隊伍,在3月8日零點開啟的“48小時生物觀察競賽”中各展身手,遵循安全觀察、友好觀察、科學觀察的原則,探索潿洲島海洋生物的奧秘。
活動結束后,選手們共上傳3954張海洋生物觀察照片,較上一屆增加34%,為豐富和完善潿洲島海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貢獻了力量。
結識海洋“新朋友”
說起潿洲島的海洋生物,大家最熟悉的或許是大名鼎鼎的布氏鯨。本次海洋觀察節上,選手們結識了許多神奇美麗的海洋“新朋友”。
在五彩灘的海蝕平臺,來自南寧的一支觀察小隊驚喜連連。這支由4名成年人和3名小朋友組成的隊伍,清晨7時多就前往正在退潮的礁石海灘潮間帶進行觀察,直到10時下雨才不得不撤離。離開前,大家還戀戀不舍地俯身觀察潮池,對一叢叢酒紅色的脆枝果孢藻贊嘆不已。短短幾個小時,他們就拍攝到囊藻、黃斑海蜇、柳珊瑚、鱗笠藤壺、日本菊花螺、五邊角蜂巢珊瑚等數十種海洋生物。
今年的參賽選手中,有選手已連續參加了三屆。大部分參賽隊伍以家庭為單位,小朋友們在觀察中表現出色,他們總能發現那些容易被大人忽略的細節,收獲了驚喜。
聆聽大咖博物講座
發現“新物種”后,人們自然想要知道它們是什么,這是認識海洋、親近海洋的第一步。在我們身邊,海蝕崖壁、大小洞隙、石頭底部、沙泥之下,都有著豐富多彩的生命。知曉它們的名字,觀察它們的特征,了解它們的習性,才能更好地走進它們的世界。
為幫助選手深入了解海洋物種,感受自然之美,本次海洋觀察節特別安排了五場大咖博物課堂。課程包括《探訪中國水下生命世界》《潮汐之間生物觀察指引》《水下攝影基礎》《大型底棲生物識別和觀察》《潿洲島珊瑚礁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專家的講解為選手們補充了科學知識,讓他們能更好地將理論與自然觀察實踐相結合。
此外,選手們還可以通過登錄微信小程序“潿洲島生物觀察—物種圖鑒”、翻閱專業海洋生物圖鑒等方式,對照生物特征,辨識它們的種屬,讓這些海洋“新朋友”逐漸變成“老朋友”。
自然至美,萬物共生
在這短暫的48小時里,選手們有的全力以赴搜尋并辨識物種,有的則在海灘上悠然散步、拍攝動人影像,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感受著海洋。
潿洲島海洋觀察節發起人,是廣西科學院科學教育與傳播中心副主任、海洋哺乳動物研究與科學教育創新團隊負責人陳默,他在開營儀式上表示,海洋教育應是全民參與的事業,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海洋,發現海洋的神秘與美麗,從而熱愛海洋、保護海洋。
正如今年海洋觀察節的主題“鯨濤之下,萬物共生”所表達的,每一位來到海洋觀察節、踏上潿洲島的朋友,都對自然與人類的共生關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可持續發展、零廢棄海島等理念,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因為人類與海洋始終緊密相連、共存共生。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