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產業園(隘洲)項目規劃效果圖。 萬山區供圖
珠海特區報訊?記者張偉寧報道:近日,珠海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再傳喜訊,由珠海市海洋裝備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伶仃牧場3號桁架式深遠海養殖平臺在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隘洲島海域成功安裝布放,標志著珠海市深遠海養殖技術邁上新臺階,為粵港澳大灣區“藍色糧倉”建設注入強勁的創新動力。
此次布放的伶仃牧場3號是隘洲項目的關鍵組成部分,該項目采用“1+N”集群式養殖模式,以伶仃牧場1號為中控平臺,伶仃牧場2號、3號為主要養殖單元,并配備30個90米周長的重力式網箱,總養殖水體達24.5萬立方米。目前,伶仃牧場2號已于2024年底完成安裝布放,伶仃牧場1號預計今年4月底交付,屆時將形成集群化養殖新格局。
伶仃牧場系列平臺作為創新型桁架式平臺,具備諸多優勢。平臺擁有飼料存儲與自動投喂、魚群行為監測、水質及環境感知等功能,具有結構簡單、抗風浪能力強、單位水體造價低、營運零排放的特點。
平臺搭載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可輻射整個海洋牧場,實現對各個養殖單元的遠程管理與操控,并能收集、分析、處理有關養殖數據,為提高管理效率和養殖產量提供支撐。此外,伶仃牧場2號、3號還配置由風力發電機、光伏板及蓄能電池等設備組成的純綠色能源供應系統,實現網箱日常工作零排放,為海洋環境保護樹立典范。
珠海正圍繞隘洲項目加速構建全國首個“1平方公里”現代化海洋牧場樣板區,首期投資1.2億元。項目以“標準用海、立體養殖、岸海聯動、智慧賦能、多元服務”五位一體的海上5.0新空間思路,通過“1+N”集群式養殖模式,實現海域資源集約化開發與立體化養殖。該項目不僅規模化養殖經濟魚類,還試養東星斑、黃鰭金槍魚等高附加值品種,探索產業鏈延伸與價值提升,投產后預計年產海魚2500多噸,年產值可達8000多萬元。
伶仃牧場系列裝備由珠海市海洋裝備研究院自主研發,具備珠海自主知識產權,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該項目通過突破典型養殖魚類環境脅迫響應與養殖技術、深遠海養殖區域環境與生態災害動態監測等關鍵技術,開發深遠海養殖安全運維智能化監測預警與管控系統,建立深遠海集群式智能化的漁業養殖模式。同時,推動“珠海造”裝備技術走向全國,為傳統漁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的創新路徑。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