潿洲島廚余垃圾“零廢棄”堆肥示范推廣。
許海鷗攝
在北部灣的碧波之上,潿洲島如同一顆翡翠鑲嵌其中。這個火山噴發的熔巖之地,是中國最年輕的火山海島。
游客絡繹不絕,這座小島也面臨著生態承載力的考驗。如何讓“美麗”與“發展”并行不悖?潿洲島正書寫答案。
從珊瑚礁的復蘇到布氏鯨的群舞,從漁村蝶變到文旅產業的興起,潿洲島以生態為底色,探索出一條海灣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共生之路。
織就生態防護網
內陸還處于倒春寒,潿洲島已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一派溫潤清新的海島風光。
登上南灣鱷魚山公園觀景臺俯瞰海灣,只見碧波之上,海鳥翩翩,游艇劃出條條白色浪花,海灣中間的豬仔嶺如一只憨態可掬的小豬,靜靜地曬著太陽。
26歲的景區講解員曾志堅就是被短視頻平臺上潿洲島的“藍色眼淚”(熒光海)吸引到島上工作的。“潿洲島海灣的鯨群規模越來越大,3月至5月‘玻璃海’出現的天數越來越多,海底珊瑚面積越來越大……”曾志堅告訴記者。
“玻璃海”的出現,是潿洲島生態保護交出的一份優秀答卷。潿洲島的生態保護工作,有著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如堅持規劃先行、實行立法保護等。在此基礎上,潿洲島旅游區全力創建中國第一個“零廢棄”海島。
“我們堅持政府組織、社會引導、全民參與。堅持環境和生態陸海統籌,在島上做好垃圾和污水處理的工作,在海上建立環衛制度,確保岸灘和海面干凈整潔;同時,做好海島陸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修復,保護好布氏鯨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潿洲島旅游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實說。
在潿洲島旅游區管委會食堂阿姨黃國芬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食堂的堆肥區。“一層廚余垃圾,再加一層樹葉,上面再覆蓋發酵過的木糠。三個月就能成為很好的有機肥料。”黃國芬說。堆好的肥料被送到島上的疍家海島休閑農業示范區,種出的火龍果、鳳梨、木瓜等特色水果,為游客帶來采摘樂趣。
北海民間志愿者協會原會長許海鷗一直力推這個項目。“兩年來,海島‘零廢棄’項目共打造處理廚余垃圾示范點50多個。”許海鷗說。
如今,島上全面禁止運輸新增燃油機動車上島,100多家酒店不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70%的酒店布草實現集中洗滌和共享,市場提供共享菜籃,污水再生利用后實現中水回用服務農業灌溉……“零廢棄”行動蔚然成風。
海上,為保護布氏鯨的生活環境,旅游區管委會與科研機構聯合制定了觀鯨指南,規范游客和行業觀鯨行為。“指南對船離鯨魚保持多少距離、什么時候關閉發動機等都作出了規定,我們還成立了行業協會進行自律,讓觀鯨游覽更加規范有序。”南灣海洋運動公園負責人劉海明說。
隨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潿洲島周邊海域海水水質和海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多年來,潿洲島近岸海域水質均達Ⅰ類標準,海水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穩定保持在100%。
繡花功夫修復生態
記者到達春夏懸崖花園時,恰是日落時分。鮮花圍簇中,游客們悠閑地喝著咖啡,注視夕陽緩緩降落海面。
2018年,桑紅云來到這里,用了三年時間在一片荒地和廢墟上建起了花園。
“2021年,一場強臺風將花園摧毀。后來我重新構造防風結構,培育了100多種抗風抗浪抗咸濕抗干旱的植物,找到了防止海岸水土流失的辦法,成功抵御了15級的‘摩羯’臺風。”桑紅云說。
如今,花園已成了游客們的休閑好去處,每天有數百人購票進花園參觀。在風浪的侵襲下,海岸線會退化。桑紅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一段岸線。
為防止海岸線退化和珊瑚礁減少,北海市累計投入1.22億元實施潿洲島海島生態修復項目,已完成潿洲島植被生態修復104.81公頃,珊瑚礁生態修復30公頃。
在南灣鱷魚山公園附近,一座陸基珊瑚培育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五彩斑斕的珊瑚品種經過熱馴化后,將被潛水員種入海底。
“我們在潿洲島實施了全球規模居前的海底珊瑚修復工程,投放人工礁體1400個,建設珊瑚苗床120個,促進潿洲島生態環境改善。”廣西大學海洋學院研究生王明威說。
2019年,潿洲島與廣西大學海洋學院簽訂協議,共建潿洲島珊瑚礁保護與修復科研科普示范基地。眼下,潿洲島北部的珊瑚礁生態修復項目已經完成建設期的投礁以及植苗工作,正式進入珊瑚礁修復項目的3年管護期。在管護期,研究人員會定期對修復區域珊瑚苗床及人工礁體進行巡查和維護,定期對珊瑚存活情況及生長情況進行監測,并根據實際情況展開補苗工作。
據介紹,目前種植的“珊瑚寶寶”長勢良好,平均體積增長十余倍,生長最快的可達30倍。珊瑚礁修復面積由2000平方米擴展到30萬平方米,活珊瑚覆蓋率從6%提高到8%。
“珊瑚礁生態的修復,有利于魚類等海洋生物棲息繁衍,而魚類的增多為布氏鯨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吸引它們每年洄游潿洲島近海。目前,布氏鯨個體識別數在今年達到了創紀錄的70頭。可以說,布氏鯨為潿洲島生態投下了分量很重的一張信任票。”廣西大學副教授、潿洲島珊瑚館館長黃雯說。
從生態佳到生態+
打開各社交媒體平臺,輸入“潿洲島”,環島咖啡店常被推薦。讓咖啡店走紅的是其獨特的經營理念。游客只要撿2.5公斤海洋垃圾或環島步行13.5公里,就能到這里免費換取一杯咖啡。
自去年開業以來,咖啡店兌換了超過1000杯咖啡。部分海洋垃圾如各類燈泡會被掛起來作為店里的裝飾,別具一格,飲品吸管則由蘆葦稈制成。生態健康理念成為咖啡店的亮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生態健康理念加持了咖啡店的經營,讓小店半年就收回了成本。”店主阿亮是第4代島民,如今在島上經營著多家民宿。
環島咖啡店的成功,讓他堅信自己找到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間的轉化渠道。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打造“零廢棄民宿”和“零廢棄餐廳”。
和阿亮一樣,島上1.8萬名常住居民都享受到了潿洲島的生態紅利,吃上了旅游飯。小小的城仔村里藏著44家民宿。為吸引游客,經營者們幫助村里進行了風貌改造,使環境衛生大為改善,鄉村更加美觀。出租房子、到酒店上班、開觀光車、為民宿提供農產品……村民們緊密地融進了一條旅游產業鏈中。據統計,2024年潿洲島全年接待游客224.42萬人次,同比增長5.1%。
隨著上島的游客越來越多,給旅游區環境衛生、旅游秩序、接待能力等也帶來了挑戰。此外,電力供應不足也是潿洲島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由于海島承載能力有限,期待在上島人數上做加法是愈加困難。為此,潿洲島旅游區正加快打造文旅新場景新業態,在提升旅游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在潿洲島,隨處可見布氏鯨“布布”的IP形象。游客中心的“布布”文創商店開業第一年銷售額就超過600萬元。旅游區圍繞打造布氏鯨IP形象和“布布”文創品牌,開拓布布街區、布布租車、布布餐廳等旅游項目,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品牌。
同時,依托環境資源優勢,潿洲島旅游區以南灣海洋運動公園為核心,布局“海上運動+沙灘休閑+岸上娛樂”體驗基地,推出帆船、游艇、徒步等體育娛樂項目,形成“體育+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業態。
記者了解到,針對電力供應不足,目前廣西電網公司投資建設的220千伏跨海聯網工程已于今年1月3日開工,將結束潿洲島電力孤網運行的歷史。隨著島上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人與自然動態平衡的發展軸線將更加清晰,一個更具魅力的國際休閑度假島正向我們走來。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