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分為由臺風引起的臺風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臺風風暴潮多見于夏秋季節臺風鼎盛時期,這類風暴潮的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有臺風影響的海洋沿岸地區均可能發生;溫帶風暴潮多發生于春秋季節,夏季也有發生,一般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于臺風風暴潮,中緯度沿海地區常會出現,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我國的北方海區沿岸為多。
風暴潮災害的輕重,除受風暴增水的大小和當地天文大潮高潮位的制約外,還取決于受災地區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狀和海底地形、社會及經濟情況,一般來說地理位置正處于海上大風的正面襲擊、海岸形狀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較平緩、人口密度較大、經濟發達的地區,所受的風暴潮災相對來講要嚴重些。
|
西北太平洋是臺風最易生成的海區,全球臺風有1/3左右是發生在這個海區,強度也是最大的;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國家中,我國是受臺風襲擊最多的國家。從歷史資料看,幾乎每隔三四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的風暴潮災。1922年8月2日,一次強臺風風暴潮襲擊汕頭地區,造成特大風暴潮災害,有7萬余人喪生,無數的人流離失所,這是20世紀以來,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風暴潮災害,當時臺風強度超過12級,造成增水達3.5米。1956年8月2日,正值朔望大潮期間,在浙江杭州灣引發特大風暴潮,在乍浦站測得最大增水值達4.57米,創全球風暴潮的最大增水值記錄。1990年4月5日發生在渤海的一次溫帶風暴潮,海水涌入內陸近30公里,為建國以來渤海沿岸最大的一次潮災。
日本伊勢灣頂的名古屋,由于地理位置和海底地形條件很適合風暴潮的成長,在1959年9月26日發生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最大風暴增水達3.45米,強臺風引起的激浪,洶涌地撲向堤岸,使60萬戶民房被毀,損失船舶近3千艘,人員傷亡7萬多,經濟損失近10億美元。孟加拉國鄰近印度洋,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岸呈喇叭口狀,面向印度洋,極易受風暴潮的侵襲。1970年11月13日,一次震驚全球的特大風暴潮災害發生,導致恒河三角洲-帶約30萬人喪命,100多萬人無家可歸,是亞洲地區近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海洋災害。時隔10年后的1981年又發生一次嚴重風暴潮,由于預報及時,采取了有效措施防范,死亡人數和災害程度大大降低。但是隔了10年,1991年4月又發生的一次特大風暴潮卻再次奪去了13萬人的生命。
荷蘭是一個低洼澤國,極易受風暴潮災的影響,1953年1月底一次最大的溫帶氣旋襲擊荷蘭,海水內侵60多公里,死亡2000多人,60多萬人流離失所,經濟損失2.5億美元。這次強風暴潮過程還侵襲了英國,使300多人喪生,北海沿岸的一些西歐國家也不同程度遭受了災害。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