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 亚洲 卡通 综合,又粗又大又爽又黄视频

頁面
配色
輔助線
重置
海洋預報[11日16時]: 3月12日廣西沿海為全日潮,高潮位出現于04:10前后,低潮位出現于14:10前后。近岸為0.5米左右的輕浪,北部灣北部為0.4-0.9米的小到輕浪。近海水溫為18.5℃左右。
簡體版|繁體版 智能問答
支持IPv6
無障礙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科普 > 海洋地理

南海的自然環境

2017-02-21 17:30     來源:中國南海網     作者:廣西海洋局
分享 微信
頭條
微博 空間 qq
【字體: 打印

1. 海底地形與沉積地質

 

南海屬于深海,大陸架、大陸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態相當齊全。海底地形的基本特點是由岸邊向海盆中心呈階梯狀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緩,東、西坡度陡。

 

南海的大陸架在北部和南部均較寬較緩,且以南部為最,屬于堆積型;西部和東部屬于堆積—侵蝕型,陸架較狹較陡,其中又以東部最甚。呂宋島以西陸架寬度僅5千米,坡度很大。

 

南海北部的大陸坡由西北向東南逐級下降,在不同深度臺階上,分布著東沙、西沙和中沙三大群島。中沙群島除黃巖島外,是一個巨大的水下環礁,有一系列斷斷續續的暗沙和暗礁。南海南部的大陸坡較寬廣,有南沙群島和南沙海槽。南沙群島是一個海底高原,有星羅棋布的島嶼、沙洲、暗礁和暗沙等自然地形。西部的大陸坡也較寬闊,有明顯的階狀平坦面。東部,在呂宋島以西有北呂宋海槽和馬尼拉海溝。

 

南海的中央海盆,大致位于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大陸坡之間,主體是東北伸展的深海平原,長約1600千米,寬約530千米。其北部較淺,平均深度約3400米,南部較深,平均深度約4200米。深海平原上矗立著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噴發而成的火山錐。

 

南海在北部大陸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帶來的陸源沉積物,以泥質為主,外陸架沉積物主要為沙質,南部大陸架主要為近代粉沙和粘土。中央海盆沉積物主要是顆粒極細的棕色抱球蟲軟泥和火山灰,也發現有錳結核和錳結殼。

 

南海位于歐亞版塊、太平洋版塊和印度洋—澳大利亞版塊交匯處,構造復雜。一般認為,其中央海盆的洋殼,是在漸新世末至中新世初形成的。

 

 

 

2. 氣候

 

南海位于熱帶,屬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每年的9月前后,東北季風到達臺灣海峽,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區均由東北季風所控制。4月份于馬六甲海峽開始西南季風,至6月可遍及全海區,78月為最盛期。

 

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東北季風以11月為最大,多為45級,有時也達67級,大風區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峽和南沙群島以西海域。相對而言,西南季風風力一般較小,多在4級以下。但在海南省西部沿岸的鶯歌海,全年中以春季風力較大。南海的年平均大風日數比渤海、黃海、東海都少。越南近海為50天,西沙群島附近40天左右,南沙附近在40天以下。粵東沿岸靠近臺灣海峽的區域,大風日數較多,有時可達100天。

 

臺風是南海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系統,每年平均有10個左右的臺風和強熱帶風暴在南海海域活動。約有半數臺風來自菲律賓以東洋面,其余為南海海區內形成。生成的海域主要在北緯10°以北,且69月份居多;1012月生成區南移至南海中部。臺風暴潮是伴隨而來的災害,從汕頭到雷州半島的廣東沿海、越南北部以及菲律賓沿岸等是臺風暴潮的多發區域。

 

南海海域氣溫終年很高,7月份高達28℃,即使在1月份,南海南部仍達26℃,北部通常不低于15℃。南海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海區北部有干季和雨季之分。干季為11月至翌年3月,降水較少,比蒸發量少600毫米;雨季為510月,降水量超過蒸發量800毫米。海區南部其實并無真正的“干季”,因為那里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均超過蒸發量,尤其10月至翌年1月,可謂名副其實的雨季,降水量比蒸發量多750毫米左右。南沙群島的年降水量可達2200毫米,年降水日數多達170天。

 

南海海霧較少,主要出現在北部灣和廣東沿岸海域。海口年平均霧日最多,也只有41天,硇洲島24天,潿洲島19天,其他海域都在15天以下,鶯歌海和西沙群島幾乎全年無霧。

 

 

 

3 水文

 

3.1 海流

 

由于南海地區季風盛行,又大部分位于熱帶,對南海水文特征影響較大。南海季風漂流發達,海流隨季風的更替而變更。西南季風期,盛行東北向漂流,東北季風期,西南向漂流發展。

 

西南季風期間,來自爪哇海和南海南部的海水,經越南外海向東北流動,至臺灣島南部以南,其主流流入黑潮,另一分支經臺灣海峽流入東海。在越南沿岸,漂流強化成為夏季南海的強流區。在廣東沿岸,珠江口沖淡水隨西南季風向東北流動。在呂宋島西岸,一支來自蘇祿海的水流沿岸北上。這樣,在海區的西部、北部和中部均呈現東北向漂流。此外,由于季風漂流不斷將南海南部的海水向北輸送,造成南部失水,海平面下降;北部增水,海平面升高,導致部分沿越南沿岸向東北流去的漂流約在北緯11°處反轉向西南倒流,以補充南部的失水,它與西側的漂流構成一個順時針的水平環流。

 

東北季風期間的流況,與西南季風期相反。一部分黑潮水從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同時,部分東海沿岸水自臺灣海峽進入南海,在南海西部形成一支縱貫南北的西南向漂流,該漂流在越南沿岸強化,成為冬季南海的強流區之一。在南海東部有一支來自蘇祿海的西北向海流,至海區中部變成西流,加入越南沿岸的主流。在加里曼丹沿岸,有一支弱的西南向沿岸流。但是,冬季當西南向季風漂流充分發展時,一部分海水會在南部大陸架附近處形成堆積,海平面升高。與此同時,南海北部失水,海平面下降。因此西南向漂流的一部分水向東北倒流,形成了漂流的逆流,它與西部的漂流構成一逆時針的水平環流。兩個環流的西半環為季風漂流,東半環則為補償流。與此同時,南海海平面的起伏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冬季和夏季均有黑潮的分支,經巴士海峽沿臺灣以南海域(冬季)或沿呂宋島西北外海(夏季)向西(冬)或西南(夏)流動,而后沿廣東岸外大陸坡外緣的深水區向西南流去。

 

南海上升流分布很廣,一年四季均有出現。尤其是在夏季西南季風期,越南東部的陸架邊緣、海南島東海岸、粵東沿岸等,都是上升流現象顯著的海區。冬季,在越南中部沿岸、粵東沿岸和臺灣淺灘一帶也有上升流出現。

 

3.2 水溫

 

除了北部沿岸以外,南海表層水溫終年很高,分布比較均勻,水平梯度較小。年平均表層水溫粵東近海約22.6℃,邦加島近海達28.6℃,南北相差較大。冬季,由于受來自臺灣海峽的沿岸冷水入侵的影響,北部粵東海區最低月平均表層水溫曾下降到15℃左右,水平梯度亦較大。其余大部分海區表層水溫仍高達2426.5℃,南部大陸架區可高達27℃以上。陸架淺水區對流混合可及海底,水溫垂直分布均勻一致。但在深水區,溫躍層仍較強,上均勻層厚度約80100米。此時南海東北部的有些區域,如陸坡附近,上、下溫躍層的走向相反,中間存在著等溫線自此向上下發散的層次,可能存在著流速為零處,從而出現上下層流向相反的現象,這是南海北部冬季溫度垂直結構的一個重要現象。夏季,全海區表層水溫分布幾乎均勻一致,水平梯度甚小。海區北部約為28℃,南部約為30℃。只在海南島東部,粵東以及越南沿岸,存在著幾個范圍不大的低溫區,這是受西南季風引起的上升流的影響。大部分海區海水層化現象顯著,并出現厚度較大的溫躍層。

 

海區水溫的季節變化較小,年變幅自北向南逐漸變小,粵東海區稍大,年溫差約10.8℃,北部灣南部約8℃,西沙附近海區約5.6℃。

 

3.3 鹽度

 

南海近岸和外海的鹽度分布有明顯區域性差異。近岸區多處在低鹽的沿岸水控制之下,鹽度較低,季節變化較大,鹽度變幅為23。外海深水區的鹽度分布為季風環流所左右,鹽度較高,水平梯度較小,年變幅小于1。冬季,來自太平洋的高鹽水舌,從巴士海峽順著季風漂流的路徑一直伸向海區西南部。同時,在南海中部低鹽水舌順著季風漂流之逆流的方向向東北擴展。夏季西南季風時,南海南部的低鹽水舌沿季風漂流的路徑向東北擴展,海區北部的高鹽水被壓向北方,而在加里曼丹北岸,則有高鹽水舌向西南部移動。因此,無論是冬季或夏季,高鹽水舌和低鹽水舌的同時并存、進退和消長,都是環流及其變化所造成的結果。這也導致了外海區鹽度發生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海區中部年變幅更大。

 

此外,由于上升流的作用,在越南沿岸,粵東及海南島東岸,下層高鹽水升達海面附近,形成若干局部性的表層高鹽區。

 

3.4 潮汐

 

南海的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經巴士海峽傳來的諧振潮。大部分海區潮型以不正規全日潮為主。正規全日潮分布于北部灣、呂宋島西岸中、北部、加里曼丹的米里沿岸、卡里馬塔海峽和泰國灣附近海區。不正規半日潮散見于巴士海峽、廣東近岸、越南中部近及南部部分近岸海域、馬來半島東南端、加里曼丹西北近岸等海域。北部灣灣口附近存在著一個全日分潮(K­1)的旋轉潮波系統。

 

南海潮差較小。粵西沿岸、北部灣、印支半島和加里曼丹沿岸潮差較大,達4米以上。粵東近岸次之,約為3米。南海中部、呂宋島西岸、越南中部沿岸最小,僅2米左右。最大潮差出現在北部灣頂端的北海港,可達7米。半日潮在泰國灣有兩個無潮點,北部灣也有相當于波節(無潮點)的同潮時線的密集之處。全日潮在泰國灣和北部灣以南各有一個無潮點。南海潮流較弱,速度小于50厘米/秒,而半日潮流則更弱。只有北部灣和粵西沿岸潮流稍強,流速在100厘米/秒左右。瓊州海峽中最大潮流流速可達250厘米/秒。

 

3.5 海浪

 

南海冬季盛行偏北浪,夏季盛行偏南浪。9月為過渡季節,10月偏北浪遍及北緯10°以北,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區盛行偏北浪。5月北緯5°以南偏南浪,以北浪向多變。6月偏南浪盛行。南海風浪較大,年平均波高大部分海區為1.5米左右,北部灣和泰國灣為0.51.5米。冬季以東北部和中部最大,平均約為2米。由此向南和東西兩岸波浪減小。夏季大浪取決于西南季風和臺風活動,有時會出現10米以上的波高。南海海浪平均周期為67秒,最大周期可達15秒以上。

 

 

 

4 陸地徑流

 

中國大陸注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是珠江和韓江,中南半島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有紅河、湄公河等。中南半島河網豐富,越南沿海岸線平均每隔20千米就有一條河流入海。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河系,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和遼河并稱中國七大江河。珠江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千米。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其干流西江發源于云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縣的馬雄山,干流流經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自治區)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珠江流域在中國境內面積44.21萬平方千米,另有約1.1萬平方千米在越南境內。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江,是潮汕最大的河流。從發源地至東溪出海口,全長470千米,落差920米,流域總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韓江唐代稱惡溪,后因當地百姓為紀念韓愈被貶潮州時為當地做出的貢獻而得名,改稱韓江。北源汀江出福建西南寧化縣西南部武夷山,南流至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匯南源梅江后始稱韓江,到潮州以下河道分汊進入韓江三角洲,在澄海縣境和汕頭市區分別注入南海。韓江是潮(州)汕(頭)、興(始)梅(縣)與福建長汀的重要聯系水道。

 

紅河是越南最大的一條河流,也是越南北方最大的水系,由于流經紅土地帶,河水中夾帶大量紅土呈紅色而得名。紅河發源于中國云南的大理,上游稱為元江,經河口流入越南境內,全長1140千米,在越南境內的下游一段長500千米,流域面積約87000多平方千米。

 

“湄公”是老撾語的諧音,即”幸福之母”的意思。湄公河亦稱湄南河,中國境內稱瀾滄江。湄公河是東南亞最長的河流,全長4668千米,為世界第十二大河,亞洲第七大河。發源于中國青海省,流經西藏自治區與云南省,此后成為緬甸與老撾之間以及老撾與泰國之間的部分國際邊界,流經老撾、柬埔寨與越南,最后在胡志明市(西貢)南面注入南海。湄公河穿過柬埔寨的首都金邊之后分支,其中有2支分別進入越南,稱之為前江和后江,在臨近出海口處又分成9條支流入海,因此在越南也被稱為“九龍江”。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