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 亚洲 卡通 综合,又粗又大又爽又黄视频

頁面
配色
輔助線
重置
海洋預報[5日16時]: 2月6日廣西沿海為轉潮期,沒有高潮位,低潮位出現于07:40前后。近岸為0.6米左右的輕浪,北部灣北部為0.5-1.2米的輕浪。近海水溫為17.0℃左右。
簡體版|繁體版 智能問答
支持IPv6
無障礙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科普 > 海洋生物

海洋動物的“自述”:我的家在中國

2021-01-22 17:00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社     作者:王自堃
分享 微信
頭條
微博 空間 qq
【字體: 打印

斑海豹

斑海豹:常駐虎平島

我叫“斑斑”,是一只出生在中國渤海遼東灣的斑海豹。我剛出生時是白色的,渾身長滿了絨毛,睜著一雙烏黑的大眼睛。不過我還不能下水,要在冰面上待半個月左右。在這期間,我的母親會下海捕食,回來給我喂奶。我就負責曬曬太陽,安心褪毛。

那年春天,海冰融化后,我和母親本該游到魚類豐富的遼河入海口、長興島周邊乃至山東威海附近的礁石群捕魚。5月之后游出遼東灣,最遠到達韓國白翎島,10月再游回來。然而,隨著氣候變暖,海冰消融的速度加快,我還沒有做好遷徙的準備,就“落”到水里了。母親看我游起來費勁,就把我帶到了距長興島不遠的虎平島西側的一片礁石灘上。

礁石灘地勢險峻,少有人類打擾,我們就暫時蝸居在這。正所謂“禍兮福所倚”,虎平島的島主有一天發現了我們母子,還投喂小魚給我們吃。據海里的“蝦兵蟹將”透露,這位島主早在2000年就承包了虎平島及周邊海域,準備從事海產品養殖。但是,島主發現虎平島周圍一直有斑海豹的活動跡象,便放棄了養殖用海,也舍不得打魚了。他為了讓海里的魚更多,還往海里投放了人工魚礁,以增加斑海豹的口糧。

除了需要穩定的食源,斑海豹對水質的要求也非常高。海水稍有污染,或者受到人類活動干擾,我們就會遷離。為了留住尊貴的“客人”,虎平島承包者不再下網捕撈,禁止在島嶼周圍放筏養殖,實施人工造礁,通過持續的保護和投入換來了一片原生態的海。

自此,每年冬季繁殖期過后,越來越多的斑海豹留下不走了,成為虎平島的“常住居民”。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生態室主任李繼業在虎平島調查時發現,目前約有三四十頭斑海豹常年在此活動,成為中國海域中一道獨有的景觀。

這就是我,斑海豹“斑斑”的故事。我們在遼東灣的種群數量不足2000只,是全球18種海豹中唯一一種在中國境內繁殖的,目前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華鳳頭燕鷗

中華鳳頭燕鷗:從“滅絕”中歸來

大家好,我是“華仔”,大名叫中華鳳頭燕鷗,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我究竟有多稀有呢?不瞞您說,我曾經被科學家認為在1937年之后就已經滅絕!

2000年,有人在中國馬祖群島拍攝到了4對中華鳳頭燕鷗在大鳳頭燕鷗群中筑巢的照片。這一發現立刻震驚了鳥類學界,人們這才知道我們并沒有滅絕。我除了嘴尖發黑、后背發白,其他地方都和大鳳頭燕鷗很像,也許人們曾經把我當成了大鳳頭燕鷗,才認為我們消失了。

2004年,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團隊來到了舟山群島最南端的韭山列島,這里有70多個小島被劃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他們的船靠近一個名叫“將軍帽”的小島時,4000多只大鳳頭燕鷗升空盤旋。研究人員上島后,驚喜地發現地上都是鳥蛋。這時該輪到我們出場了,一共24只中華鳳頭燕鷗翩翩降臨。

研究人員登島兩周后,臺風“云娜”來襲,島上一片凌亂。我們孵卵失敗,無奈之下只得離開了。

這一別,又是3年。

2007年,我和另外7只中華鳳頭燕鷗再次來到將軍帽。我們在這里戀愛、交配、產卵。然而,一群不法分子趁夜色登上小島,將鳥蛋洗劫一空!無比珍貴的鳥蛋被拿到市場賣錢,那些貪食“野味”的人全然不顧我們已經瀕臨滅絕。

2010年是一個轉折點。當年,國際海鳥保護論壇首次提出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招引,利用假鳥和鳥聲回放來吸引鳥類筑巢。2013年,研究人員在韭山列島自然保護區的一個小島鐵墩島開始了招引試驗。

鐵墩島原本并不適合燕鷗繁殖。不過,研究人員做足了前期準備。他們在島上安裝了350只假鳥模型和兩套24小時不間斷播放燕鷗叫聲的擴音機,以吸引鳥群。他們還在島上修剪灌木,開拓出一片適宜產卵的坡地,再用船運來細砂,鋪在坡地上,模擬天然筑巢地點,并不時地驅趕蛇、鼠等喜歡捕食鳥卵的動物。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的夏天共有19只我的伙伴在此繁殖,并確認至少有1只雛鳥出殼離島。與此同時,浙江省象山縣海洋與漁業局派人駐島守護,制止了周邊漁民撿拾鳥蛋的行為。

從2017年春天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館與象山縣海洋與漁業局合作,面向公眾招募海鳥監測志愿者。也許,你也會成為“最詩意崗位”上的一員,與我們這些被譽為“神話之鳥”、從“滅絕”中歸來的鳥類在海上相逢!

中國鱟:延續藍色血液

我有一個古老的名字:鱟。我們族群的歷史比人類的歷史長得多。4.5億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出現在海洋里,并經受住了多次物種大滅絕的考驗,一直存活至今,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時至今日,世界上共有4種鱟:美洲鱟、南方鱟、圓尾鱟和中國鱟(也叫三棘鱟)。在最近的幾十年里,我們這些久經考驗的古老生物,卻因為人類的過度利用而成為瀕危物種。

2019年3月,我們家族里的中國鱟,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里的等級從原本的“數據缺乏”,變為了“瀕危”!

中國鱟曾經遍布中國南方沿海。從浙江到海南,分布著數量巨大的鱟。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人們對鱟的利用僅限于沿海漁民“偶食鱟”,或者用鱟殼制作水瓢、鍋鏟和辟邪用的虎頭牌等。然而,自20世紀中葉開始,中國鱟的命運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折。

鱟的血液非常特殊,它不僅是藍色的,還可以制作成一種重要的細菌檢測劑——鱟試劑。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鱟試劑廠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大量從野外捕撈而來的中國鱟,在進入鱟試劑廠后,由于取血技術不過硬、采血規范不成熟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沒有在采血過程中死亡的中國鱟,又因為人們本著“物盡其用”的想法,將其作為食物賣到市場,或將鱟殼作為幾丁質原料賣給工廠。鱟的尸體則被用于堆肥。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鱟野外種群急劇減少。對野生資源的無序、過度利用,進一步導致中國鱟的野外種群數量持續下降。1982年,廣西海洋研究所開展了中國鱟的人工育苗。1985年,該所專家梁廣耀開始調查北部灣的野生鱟,查清了中國分布有兩種鱟:中國鱟和圓尾鱟。

近年來,北部灣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的專家學者在中國鱟的種群分布、生態學研究、保護建議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貢獻。民間環保力量也加入了保護中國鱟的行列。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美境自然)的肖曉波說,每一個物種的保護都離不開公眾意識的提高和社會的關注,這需要政府、科研單位、民間機構、企業、媒體等多方參與,搭建公眾可多途徑參與的保護平臺。

如今,中國鱟早已從“海產品”變身為福建、廣西、廣東等省(自治區)的重點保護動物,希望在我們身上延續了4億年的藍血,永不干涸!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