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全球權威海洋生物學數據庫《世界海洋生物目錄》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種”名單。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團隊發表的深海海星新物種Astrolirus patricki Zhang Zhou, Xiao & Wang, 2020 (中文名稱“派大星”背板海星)入選。這是由我國大陸科學家命名并發表的海洋生物物種,首次入選該名單。
“派大星”背板海星采集自西北太平洋海山1400米~2100米水深處,隸屬于棘皮動物門—海星綱—項鏈海星目。海星是棘皮動物門中人們最熟悉的一類,從近海珊瑚礁到海溝都有它們的身影。然而,項鏈海星目卻是一類僅分布在深海的海星,它們廣布于全球大洋暗無天日的深海中,不為世人所熟知。隨著我國深海科考、深潛技術的發展,這一類獨特的深海海星的神秘面紗正被逐步揭開。
作為一名看《海綿寶寶》動畫片長大的“90后”,張睿妍解釋了為何以“派大星”來命名這一新種:“這個海星其實長得一點兒都不像動畫片里的派大星,作為項鏈海星家族的一員,它甚至與我們在近海常見的海星完全沒有相似之處。派大星背板海星具有7只細長的腕,而身體中心的體盤卻非常小,整個身體除了骨板幾乎沒有什么肉,瘦骨嶙峋的樣子與珠圓玉潤的派大星剛好是兩個極端。而這種海星之所以以‘派大星’為名,是因為它特殊的生活習性——與深海海綿生活在一起!”
在深海中,不同種類之間的共生、共棲關系并不罕見,深海海綿、珊瑚等大型生物會為其他動物提供較好的棲息環境。因此,科學家常常會在海綿上發現各種附著共棲的動物。但除了少數進化出專性共生關系的類群,多數動物會不固定地出現在懸崖、巖石或其他底棲生物之上,這些環境通常水流較急,為它們帶來了相對充沛的懸浮食物顆粒。然而,“派大星”背板海星目前所發現的所有標本全部都棲息于海綿之上,就像海綿寶寶與派大星一樣,是一對難舍難分的“鐵哥們兒”。這使研究人員非常好奇這兩者之間的親密關系到底受何種因素影響,又是否是一種專一的共棲關系。而要解答這些問題,還需要未來深海考察的進一步研究。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