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政發〔2009〕97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農墾局,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西海洋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廣西海洋產業發展規劃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海洋產業是指人類利用海洋資源和空間所進行的各類生產和服務活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行業標準《海洋經濟統計分類與代碼》(HY/T052-1999)的規定,海洋產業分為三次產業。海洋第一產業:海洋漁業;海洋第二產業: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海洋第三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科學研究、教育、社會服務業等。海洋產業是我區有特色、有優勢、有潛力的新興產業。根據國務院相關規定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做大做強做優我區工業的決定》,特制定本規劃。
一、廣西海洋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
我區瀕臨的北部灣海域面積為12.83萬平方公里,其中屬于我區的海域面積大約為6.28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為
經過多年努力,我區海洋產業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上升空間巨大。“十五”期間,我區海洋經濟總產值(不含臨海工業,下同),由2000年的11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億元,年均增長14.3%。其中,海洋漁業產值占56.1%,海洋油氣業產值占8.8%,海洋礦業產值占0.02%,海洋鹽業產值占0.15%,海洋船舶工業產值占0.07%,海洋生物醫藥業產值占0.43%,海洋工程建筑業產值占4.0%,海洋電力業產值占6.3%,海水利用業產值占5.7%,海洋交通運輸業占5.2%,濱海旅游業占13.2%。2008年,我區海洋經濟總產值208億元,其中,海洋漁業114.9億元,海洋交通運輸業28.8億元,濱海旅游業35.2億元,海洋工程建筑業10.2億元,海水利用業1.32億元,海洋鹽業0.43億元。
盡管我區海洋產業發展迅速,但從總體上看,我區海洋經濟總量和產業規模還很小,總產值僅占全國的1%,在全國排名靠后。我區海洋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產業集中度低,結構不合理,配套能力弱,科技力量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差,海洋教育事業滯后,與我區的資源、環境、人口、區位和總體經濟地位極不相稱。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生態優勢,加快發展我區海洋產業,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符合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揮海洋資源優勢,以陸域為支撐,以港口為依托,以產業優化升級為主線,發展壯大傳統海洋產業,加快發展臨海產業,積極培育新興海洋產業,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加快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促進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我區海洋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海陸互動發展。以陸域為依托,以海洋為發展空間,以海洋資源為開發對象,以海洋產業為主體,陸海結合,實現海洋綜合開發。
2.堅持突出重點。繼續做大做強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濱海旅游業等現有產業,著重加快發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臨海產業,進一步促進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力爭實現北部灣海洋油氣業及其它濱海資源開發的重大突破。
3.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對海洋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和發展產品、資本、勞動力及其他生產要素市場,完善海洋開發市場運行機制。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維護北部灣海洋開發利用秩序,為海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體制環境。
4.堅持科技興海。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和培養海洋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5.堅持擴大開放。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以大開發促進大發展。通過積極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進一步擴大產業合作與交流,實現我區海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6.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并重,堅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切實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海洋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1.海洋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發揮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陸海組合”的資源優勢,努力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區域性海洋產業基地、海洋物流中心和制造業中心。到2012年,海洋產業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支柱產業之一,海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15年,海洋產業群初步形成,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到2020年,海洋產業群全面崛起,初步把廣西建設成為“海洋強省”。
2.海洋產業的增長目標
——2012年海洋總產值達到305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海洋產業增加值在沿海三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7.5%,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2.7%以上;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資源潛力得到初步開發。
——2015年海洋總產值達到47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海洋產業增加值在沿海三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7.3%,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2.8%左右;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資源潛力開發成效明顯。
——2020年海洋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海洋產業增加值在沿海三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21.2%,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4.0%左右;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3.海洋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目標
到201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23.62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27.25萬噸。通過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發展循環經濟,保持海洋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況,促進北部灣漁業資源恢復平衡,主要河口和港灣水質與環境功能區的水質要求相適應。
三、重點發展領域
著力加快傳統海洋產業的發展,積極培育新興海洋產業,推進海洋產業升級。
(一)海洋交通運輸業
合理利用岸線,統籌港口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以現代物流為中心的港口功能,大力發展航運和船舶修造業。
1.合理利用港口資源。進一步明確各段岸線、各塊陸域、各片水域的功能定位,推進港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交通建設規劃、臨港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銜接。通過多突式、人工島式等形式填海建設港口泊位,最大限度增加深水岸線。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按照港口發展規律,加大重要港灣的協調和整合力度,建立港政、航政、運政一體化管理體制,解決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無序競爭問題,優化配置港口資源。
2.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重組建物流中心,通過建設集中轉、倉儲、加工、流通和信息于一體的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西南地區重要的綜合物流中心,推進港口經濟與腹地經濟的互聯互動。
3.加強以深水港為核心的樞紐港建設。建設廣西北部灣沿海組合港。以建設深水航道、大噸位深水泊位和集裝箱碼頭為重點,2010年沿海組合港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億噸,2020年力爭達到3億噸。積極協調與湛江港、海口港的分工合作,優化港口間運輸關系和主要貨類運輸的經濟合理性,共同打造西南沿海地區港口群體,服務于西部地區開發。
4.提高綜合運輸能力。加快調整結構,重點發展節能、高效的集裝箱運輸船,鼓勵發展大動力、高效益的運輸船舶,促進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進一步培育集裝箱干線航線,努力開辟新的遠洋國際航線和對東盟國家航線。加快區內海運業資源整合,大力發展沿海運輸業、遠洋運輸業和江海聯運業。推進航運企業的重組和改造,培育壯大優勢企業,鼓勵企業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5.加快船舶修造業發展。抓住國際船舶工業重組轉移的機遇,加快發展船舶修造業。重點發展10萬噸級以下貨船、漁輪、游艇制造,15萬噸級以下船舶修理,海洋石油平臺、儲運處理裝置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帶動船舶機械、船用電子設備等產品的發展,使船舶修造業成為我區重要的特色海洋產業。
(二)濱海旅游業
1.建立環北部灣濱海跨國旅游區。重點發展具有濱海特色的旅游業,突出海洋生態、海洋文化與北部灣的熱帶氣候、沙灘海島、邊關風貌、京族風情的特色。以濱海休閑度假為主題,輔之以旅游觀光和出境旅游以及休閑漁業旅游,與越南沿海共同打造濱海跨國旅游區,形成海南三亞—廣東湛江—廣西北海、欽州、防城港—越南下龍灣旅游軸線。
2.加快海島旅游開發。建設海上植物園、動物園、主題博覽園、休閑度假村等景區景點,把北部灣經濟區的潿洲島、斜陽島、龍門諸島和麻藍島等島嶼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海島型旅游休閑度假區。
3.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強化沿海旅游城市在集聚濱海旅游產業和延伸旅游產業鏈中的作用,打造精品海洋旅游品牌,創辦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節慶,籌劃建設濱海影視基地、專題海洋博物館,建設游艇基地、游艇俱樂部等。
(三)海洋漁業及配套服務業
1.加快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及配套服務產業。建立水產品冷凍加工基地,完善水產品的冷藏鏈系統,提高海水產品加工水平。推廣集裝箱保鮮、氣體置換包裝保鮮、凍結保鮮等新技術,提高冷藏、配送能力。建設水產品物流中心、水產品冰鮮批發市場,形成海產干貨、海鮮品等專業批發交易中心。
2.加快發展遠洋捕撈。進一步壓縮近海捕撈,鼓勵外海及遠洋捕撈,加快北部灣口以南外海漁業資源開發。對從事遠洋捕撈的漁船,政府給予資金支持。調整近海捕撈結構,中越兩國共同漁區和我國專屬經濟區海域的捕撈,以中上層魚類為主,限制底拖網捕撈作業。加強漁港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漁港整體綜合功能。
3.加快近海水域養殖開發。積極發展特色名貴品種養殖,合理控制養殖的區域和面積,積極防治養殖污染。實施海水養殖苗種工程,加快建設水產原良種場和區域引種中心,提高良種覆蓋率。加快發展高位池和工廠化對蝦養殖,大力推進對蝦健康養殖和對蝦產品升級,提高貝類養殖的綜合效益,積極發展魚類網箱養殖,加強海水珍珠養殖和加工技術研發。
4.重視發展休閑漁業。重點發展漁業觀光旅游、水族觀賞、觀賞魚養殖,建設一批休閑漁業主題園、海上游釣公園、海上休閑漁莊、海上休閑漁排、觀賞魚養殖基地等,延伸海洋漁業產業鏈。
(四)海洋油氣業及濱海礦業
利用鄰近北部灣油氣田的有利條件,爭取將鶯歌海盆地的部分天然氣和石油輸送到我區境內儲存和加工。繼續擴大合浦官井鈦鐵礦的開采規模,實行規模化開采。加強對欽州灣等海濱鈦鐵礦的勘查,力爭形成一定的礦產儲備。劃定濱海石英砂資源限制開發區,限制開采規模。
(五)新興海洋產業
通過引進、消化國內外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逐步開發海洋生物制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
1.培育海洋生物制藥業。近期以醫用海洋動植物的養殖和栽培為重點,加快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加強與區內外科研機構的聯合開發;發展海洋生物制品業和海洋藥業,主要包括以生產多糖、蛋白質、氨基酸、酯類、生物堿類、萜類和淄醇類等為主的生物制品和天然藥物產業和以鱟試劑、珍珠系列藥品和保健品等特色產品為基礎的藥物、功能食品、生化制品和農用產品產業。
2.扶持發展海洋化工業。適當調整現有海洋鹽場,利用其基地和海鹽,逐步引進、吸收提溴、提鉀等新技術和開發溴系列制品、苦鹵綜合利用制品、精細化工產品等技術成果,為發展有廣西特色的海洋化工業奠定技術基礎。
3.加快發展海洋風力和海洋能發電業。充分利用我區沿海較豐富的海洋風能資源優勢,在沿海地區和海島推廣風力發電。加大開發利用海流能、波浪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力度,推進平潮汐能電站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
4.鼓勵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業。加快制定并實施《廣西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積極推進海水直接利用項目建設,在潿洲島、斜陽島等缺水海島和遠洋漁船上大力推廣海水淡化技術,力爭使海水成為缺水海島上的第一用水水源。積極鼓勵和引導臨港石化、火電及其他重化工業等使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
5.支持發展海洋信息服務業。大力推進信息咨詢服務業的社會化、產業化,逐步建立海洋信息綜合服務體系。整合利用全區海洋信息技術和資源,建設以近海地區及北部灣動態監測和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為主要內容的“數字海洋”公共數字平臺,提供多功能、多用戶、高精度、數字化的信息服務。
四、海洋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
(一)著力加強海洋生態保護
1.開展海洋生態調查。開展紅樹林、河口、濱海濕地、海島等特殊海洋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加快推進廣西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908”專項)。
2.加強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保護與生態修復。加強對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合浦儒艮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自然保護區等三個國家級保護區和潿洲島鳥類自然保護區、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兩個自治區級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規劃建設3-5個具有保護價值的海洋自然生態、自然遺址、地質地貌、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物種、重要濱海濕地等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近期規劃建設潿洲島—斜陽島珊瑚礁海洋特別保護區。加強近海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生態的修復和治理,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利用廢舊造礁物質,大力建設人工漁礁。積極開展經濟漁業生物種苗人工放流,有效恢復近海漁業資源。
(二)重點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1.嚴格控制近海環境污染。加快沿海城市、入海江河沿岸城市的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和垃圾處理率。加強入海江河的水環境治理,逐步實施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按照環境功能區的水質標準建立沿岸增排污宏觀調控體系,對已確定的防城港和珍珠港、欽州灣、廉州灣、鐵山港等四個有源區的排污區塊,實行四個獨立體系的排海控制方案。
2.加強海上污染源管理。加強海洋工程和船舶溢油的管理,嚴防海上突發污染事故的發生。沿海主要港口所在地政府要成立海洋污染事故應急指揮中心,建立應急處理體系,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加強港口、船舶和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2012年以前,大中型港口和海洋工程全部安裝廢水、廢油、垃圾回收與處理裝置,達標排放。
3.開展局部受污海域治理。加強北海外沙內港、防城港區、欽州灣灣頂、鐵山港灣頂以及南流江入海口、南康江入海口、鱟港江入海口等局部受污海域的綜合整治和管理,2012年以前,使其水質符合環境功能區規定的要求。
4.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積極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能力的標準化建設,完善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濱海旅游海域環境質量信息公告制度。建設面向近海重要港灣、重點養殖水域和沿海城市的海域環境自動、立體、實時監測網絡,加強對各種海洋開發活動的環境跟蹤監測。
(三)重視海洋生物資源保護
1.養護近海漁業資源,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切實落實禁漁區、禁漁期和休漁制度,加強對重點漁場、河口、海灣等海域水生資源繁育區的保護和監管。不斷加強和完善我區近海二長棘鯛幼魚、幼蝦、牡蠣等天然苗種場和繁殖場的管理,此類海域原則上要列入限制開發區。
2.科學合理利用特殊價值的海洋生物。對北部灣特有的具有醫藥功能性質的海洋生物,如海馬、海蛇等,控制捕撈量,合理利用。切實做好茅尾海近江牡蠣母本資源、合浦珍珠貝苗資源等保護工作。
(四)加強海岸、河口和灘涂的保護
1.加強對自然及生物海岸的保護。根據海洋功能區劃管理岸線的使用要求,預留一定的生態保護發展空間。對具有特色的自然海岸、生物海岸以及沿岸的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場、濱海植被、沿海防護林等資源要加強保護。嚴禁非法采砂,加強對侵蝕岸段的治理與保護。加快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實施沿海海堤加固工程。
2.加強河口綜合利用和保護。將南流江、大風江、欽江、茅嶺江、黃竹江、防城江和北侖河等主要河口列入優化開發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進行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
3.嚴格控制灘涂圍墾和填海。對改變海域屬性的開發利用活動予以嚴格限制。對圍墾和填海活動要科學論證,依法審批,禁止在紅樹林保護區海域進行圍海養殖。
(五)加強海島合理開發與保護
對有居民海島加強引導,控制人口增長,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對無居民海島實行嚴格評價制度,按照特殊保護島嶼、保護島嶼和適度利用島嶼分類開發利用與保護。對一些有生態價值的無居民島要實行封島保護。對有科學研究價值的海島,要減少人為干擾,建立海島自然保護區。
五、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增強海洋國土意識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各級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意識,使社會各方面充分認識到海洋是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海洋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開發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為海洋產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二)拓寬投融資渠道
以增強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加強項目謀劃與建設,鼓勵企業走聯合發展的道路,組建大型產業集團,建設大型海洋項目。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資源開發,特別是參與中小型項目建設和海洋高新技術開發。積極爭取外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內銀行貸款,拓寬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投融資渠道。
(三)組建自治區海洋規劃研究院
設立廣西海洋規劃研究院,隸屬自治區海洋局管理,通過廣西海洋規劃研究院聚集我區海洋規劃和研究的高級人才,對我區海洋環境資源利用和保護進行專業研究,特別對北部灣的港口岸線資源的優化利用、礦產和油氣資源的開發、填海造地建設沿海工業基地等提出切實可行方案,為最優利用我區海洋資源提供技術支撐,同時,承擔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海洋開發的專題任務。
(四)落實海洋科研研究和海洋管理專項經費
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海洋科研和海洋管理專項經費,提高我區海洋科研和海洋管理水平。
(五)加強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
重點支持基礎性、公益性建設項目及基礎性研究。對于具有戰略性質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改善投資軟硬環境,要將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銜接,注意發揮市場供求關系自發調節的作用,逐步嘗試海域使用權的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推進海洋資源利用的市場化運作。通過功能區劃、規劃布局、行政審批、產業政策引導和量化指標管理等,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辦或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聯合創辦海洋研發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海洋專門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提高全民海洋科技素質。大力支持海洋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攻關和先進實用海洋技術的開發、引進、消化、示范和推廣。建立自治區海洋經濟專家咨詢機制,引導構建一批以解決海洋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為主要目的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七)調整海洋產業結構
在進一步抓好傳統海洋產業發展和改造的基礎上,依托沿海區位和生態環境優勢大力推進海洋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信息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提高海洋第二、三產業的比重。
(八)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規體系
在執行國家和自治區有關海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地方的法規實施體系建設,制定海域使用、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區等管理領域的規范性文件和實施方案。加強海監隊伍建設,強化海洋執法。
(九)編制并實施各專項規劃
組織各相關部門編制并實施重要的專項規劃,包括海洋礦產資源及油氣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海洋漁業發展規劃、海洋運輸業發展規劃、北部灣港口建設規劃、海洋旅游業發展規劃、海岸線和海島保護與利用規劃、臨港工業基地布局規劃、海洋風能潮汐能利用規劃等,修編海洋功能區劃。
(十)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加強應急機構建設,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做好救災設備物資準備和相關基礎研究等工作。完善沿岸堤防工程,建立海上安全救助與污染應急系統,制定海上污染損害應急方案,配備海上溢油事故基本應急設備,建設北部灣各海區區域救護援助體系。
(十一)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環境功能區劃制度,陸海兼顧、河海統籌。完善海洋環境監測系統與評價體系,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型種植業、養殖業,加大入海河口的綜合整治,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附件:廣西海洋產業重點項目表
附件:
廣西海洋產業重點項目表
(單位:萬元)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規模及內容 |
總投資 |
建設起止年限 |
項目所在地 |
業主或單位 |
|
共43項 |
|
共2845012 |
|
|
|
1 |
沿海物流綜合服務平臺 |
建設集倉儲服務、信息服務、口岸服務、物流金融服務、商務辦公和生活配套服務等為一體的物流綜合服務平臺 |
60000 |
2009-2012 |
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北海通程倉儲物流通渠有限公司等 |
2 |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項目 |
15萬噸級以下下船舶修理;海洋石油平臺、儲運處理裝置制造、10萬噸級以下貨船、漁輪游艇制造;船舶修理與改裝;重型鋼結構件制造等 |
200000 |
2009-2012 |
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北海遠洋船舶修造股份有限公司等 |
3 |
環北部灣濱海跨國旅游區 |
聯合廣東、海南與越南共同打造三亞—湛江—北海—欽州—防城港—下龍灣旅游軸線 |
100000 |
2009-2012 |
海南三亞、廣東湛江、廣西北海、廣西欽州、廣西防城港、越南下龍灣 |
北海旅游集團公司等 |
4 |
海島型旅游休閑度假區 |
在潿洲島、斜陽島、龍門諸島麻藍島等建設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區 |
500000 |
2010-2015 |
潿洲島、斜陽島、龍門諸島、麻藍島 |
待定 |
5 |
濱海影視基地 |
建設特色濃郁的亞熱帶濱海影視基地 |
100000 |
2010-2013 |
北海市、欽州市茅尾海等 |
待定 |
6 |
專題海洋博物館 |
以中華白豚、紅樹林等為特色,建設廣西獨有的海洋博物館 |
20000 |
2010-2013 |
欽州市、北海市 |
待定 |
7 |
水產品冷凍加工基地 |
單凍及盤凍無頭對蝦600噸/年,冷凍蝦仁200噸/年,冷凍文蛤肉520噸/年,低菌蟹肉 80噸/年,冷凍蟹塊600噸/年魚糜5000噸/年 |
6000 |
2010-2012 |
北海市鐵山港區 |
待定 |
8 |
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 |
規劃建設功能齊全、分區清晰 的大型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分海鮮、河鮮、塘魚、蟹蝦、綜合交易區和信息管理中心等功能區 |
20000 |
2010-2013 |
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待定 |
9 |
名優特種海產品養殖示范基地 |
實施海水養殖苗種工程、工廠 化養殖、生態立體養殖、網箱養殖等。總示范面積6000畝 |
10000 |
2010-2012 |
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待定 |
10 |
休閑漁業主題公園 |
建設一批海上游釣公園、海上 休閑漁莊、海上休閑漁排、觀賞魚養殖基地等 |
5000 |
2010-2012 |
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待定 |
11 |
海濱鈦鐵礦勘查項目 |
對欽州灣等海濱鈦鐵礦進行 勘查,形成一定的礦產儲備 |
5000 |
2010-2012 |
欽州市 |
待定 |
12 |
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藥業項目 |
生產多糖、蛋白質、氨基酸、酯類、生物堿類、萜類和淄醇類等生物制品和天然藥物,發展以鱟試劑、珍珠系列藥品和保健品等特色產品為基礎的藥物、功能食品、生化制品和農用產品產業 |
20000 |
2010-2015 |
北海市、欽州市 |
待定 |
13 |
平潮汐能電站 |
利用海流能、波浪能等海洋可 再生能源,突破平潮的汐能利用技術瓶頸,在沿海建設若干個平潮汐能電站 |
30000 |
2010-2015 |
北海市、欽州市 |
待定 |
14 |
海水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 |
在沿海建設海水淡化年生產能 力超7000萬噸、海洋直接利用量16億噸的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為石化、火電、林漿紙、鋼鐵等行業提供優質水源 |
500000 |
2010-2015 |
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待定 |
15 |
數字海洋公共數字平臺 |
建設包括數字海底、數字水域、海洋資源、海洋預報等數字信息化平臺 |
5000 |
2010-2012 |
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待定 |
16 |
海洋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工程 |
建設潿洲島、斜陽島珊瑚海洋特別保護區,利用廢舊造礁物質建設人工漁礁 |
10000 |
2010-2013 |
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 |
待定 |
17 |
北部灣創大礦品加工物流基地項目 |
加工廠 |
23000 |
2007-2010 |
欽州市 |
廣西創大礦業有限公司 |
18 |
欽州港銀欖倉儲項目 |
年加工生產香料及配套產品2 萬噸 |
12800 |
2010 |
欽州市 |
欽州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
19 |
欽州港欽盛加工區項目 |
年產魚糜6500噸,果汁5000 噸 |
18300 |
2004-2010 |
欽州市 |
欽州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
20 |
欽州港豆粕加工處理項目 |
建設兩條年處理5萬噸豆粕綜合加工生產線 |
12000 |
2009-2010 |
欽州市 |
廣西欽州臨海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21 |
欽州港三楓5000噸級散雜貨碼頭項目 |
5000噸級泊位1個,年吞吐能力70萬噸 |
4310 |
2008-2010 |
欽州市 |
廣西三楓實業投資有限公司 |
22 |
西灣海域環境整治工程項目 |
整治面積15.02平方公里,內容包括清淤、航道疏浚、工程用海吹填、護岸建設等 |
157700 |
2010-2012 |
防城港市 |
防城港市人民政府 |
23 |
欽州茅尾海綜合整治工程 |
內容包括清淤、航道疏浚、工程用海吹填、護岸建設等 |
68000 |
2010-2015 |
欽州市 |
欽州市人民政府 |
24 |
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濱海濕地保護區管理與生態恢復工程項目 |
濕地鹽沼草和紅樹林保護與恢復,海草床保護與恢復,鳥類救護與生境保護,保護區管理、監測、科研等設施設備建設 |
2860 |
2007-2009(項目因故延遲,預計十二五期間完成) |
防城港市 |
北侖河口自然保護區 |
25 |
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項目 |
紅樹林恢復示范園、標本園等建設,修飾觀測及濕地監測體系建設 |
2542 |
2008-2010(項目因故延遲,預計十二五期間完成) |
北海市 |
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 |
26 |
北海游艇俱樂部 |
游艇基地、五星級賓館 |
100000 |
2010-2015 |
北海市 |
北海天龍集團 |
27 |
海洋之窗 |
海洋歷史與現代博物館、五星 級賓館 |
100000 |
2010-2015 |
北海市 |
北海海洋之窗 集團 |
28 |
北海國際郵輪碼頭 |
國際客輪碼頭 |
10000 |
2009-2015 |
北海市 |
交通部 |
29 |
欽州游俱樂 |
游艇基地、四星級賓館 |
80000 |
2010-2015 |
欽州市 |
|
30 |
欽州三墩30萬噸原油碼頭 |
30萬噸碼頭 |
50000 |
2010-2013 |
欽州市 |
中石油 |
31 |
隆鑫石化物流基地 |
250萬立方油罐及附屬設施 |
60000 |
2010-2013 |
欽州市 |
欽州臨海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32 |
永安石化物流配送基地 |
250萬立方油罐及附屬設施 |
60000 |
2010-2013 |
欽州市 |
欽州臨海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33 |
瑞昌石化物流中心 |
250萬立方油罐及附屬設施 |
60000 |
2010-2013 |
欽州市 |
欽州臨海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34 |
泰達石化倉儲物流基地 |
250萬立方油罐及附屬設施 |
60000 |
2010-2013 |
欽州市 |
欽州臨海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35 |
廣西欽州港桂祥綜合國際物流園 |
雜貨倉庫、堆場 |
49500 |
2009-2011 |
欽州市 |
廣西欽州桂祥物流有限公司 |
36 |
欽州港遠成倉儲 |
建設蓋頂倉儲、油氣儲罐、堆場 |
32000 |
2008-2010 |
欽州市 |
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 |
37 |
欽州港海川物流中心 |
倉庫、堆場、油氣儲罐 |
33000 |
2008-2010 |
欽州市 |
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 |
38 |
欽州港昌運綜合物流中心 |
倉庫、堆場、油氣儲罐 |
37000 |
2008-2010 |
欽州市 |
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 |
39 |
欽州茅尾海整治工程 |
茅尾海清淤泥 |
20000 |
2010-2012 |
欽州市 |
欽州市政府 |
40 |
防城港西灣整治工程 |
西灣清淤 |
30000 |
2010-2012 |
防城港市 |
防城港市政府 |
41 |
防城港市游艇俱樂部 |
游艇基地、五星級賓館 |
100000 |
2010-2015 |
防城港市 |
防城港市大環 鎢集團 |
42 |
防城港鋼鐵基地碼頭 |
15萬噸鐵礦石碼頭 |
50000 |
2012-2016 |
防城港市 |
武鋼集團 |
43 |
防城港明珠海上旅游基地 |
高爾夫球場、度假村 |
80000 |
2012-2016 |
防城港市 |
明珠集團 |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