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 亚洲 卡通 综合,又粗又大又爽又黄视频

頁面
配色
輔助線
重置
海洋預報[5日16時]: 2月6日廣西沿海為轉潮期,沒有高潮位,低潮位出現于07:40前后。近岸為0.6米左右的輕浪,北部灣北部為0.5-1.2米的輕浪。近海水溫為17.0℃左右。
簡體版|繁體版 智能問答
支持IPv6
無障礙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發展規劃 > 規劃計劃

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

2012-04-24 15:05     來源:廣西海洋局     作者:廣西海洋局
分享 微信
頭條
微博 空間 qq
【字體: 打印

201233,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區劃》),這是繼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后,國家依據《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海洋開發保護的方針、政策,對我國管轄海域未來10年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做出的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區劃》由國家海洋局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區劃》范圍為我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區劃》期限為2011年至2020年。

    國務院批復指出,海洋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戰略空間。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已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統籌協調海洋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的任務艱巨。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原則,合理配置海域資源,優化海洋空間開發布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國務院批復強調,海洋功能區劃是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法定依據,必須嚴格執行。通過實施《區劃》,到2020年,圍填海等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活動得到合理控制,漁民生產生活和現代化漁業發展得到保障,海洋保護區、重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得到保護,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制度基本建立,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得到加強,遭到破壞的海域海岸帶得到整治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國務院批復要求,《區劃》由國家海洋局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將《區劃》實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依據《區劃》盡快完成地方各級海洋功能區劃的編制工作,明確各類海洋功能區的具體范圍和管理要求,嚴格逐級審批。海洋局會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區劃》實施的各項保障措施,對《區劃》執行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和監督檢查。要科學制定圍填海計劃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海預審和審批制度。要建立全覆蓋、立體化、高精度的海洋綜合管控體系,不斷完善海域管理的體制機制,加大海洋執法監察力度,整頓和規范海洋開發利用秩序。各級財政部門要積極支持海洋功能區劃工作,中央和地方海域使用金收入要支持海域海岸帶開展綜合整治修復。

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

  

    海洋是潛力巨大的資源寶庫,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藍色家園。我國管轄海域遼闊,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空間。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提高海洋綜合管控能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海洋開發保護的方針、政策,在2002年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基礎上,制定《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區劃》)。

    《區劃》科學評價我國管轄海域的自然屬性、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現狀,統籌考慮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沿海地區發展戰略,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劃分了農漁業、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礦產與能源、旅游休閑娛樂、海洋保護、特殊利用、保留等八類海洋功能區,確定了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臺灣以東海域的主要功能和開發保護方向,并據此制定保障《區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區劃》是我國海洋空間開發、控制和綜合管理的整體性、基礎性、約束性文件,是編制地方各級海洋功能區劃及各級各類涉海政策、規劃,開展海域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

    《區劃》范圍為我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區劃》期限為2011年至2020年。

第一章  海洋開發與保護狀況

    第一節  海域和海洋資源

    我國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臺灣以東海域,跨越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公里,島嶼岸線長達1.4萬多公里。海岸類型多樣,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灣160多個,大中河口10多個,自然深水岸線400多公里。

    我國海洋資源種類繁多,開發潛力大。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10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10%,涉海就業人員超過3300萬;海水產品產量2798萬噸,比2002年增加26%;沿海港口150多個,年貨物吞吐量56.45億噸,比2002年增加228%,其中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位的港口有8個;海洋油氣年產量超過5000萬噸油當量,占全國油氣年產量的近20%;濱海旅游業增加值約占海洋產業增加值的22%,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海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第二節  海域管理與環境保護狀況

    2002年,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為海域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到2010年底,國務院和沿海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據海洋功能區劃確權海域使用面積194萬公頃,基本解決了海域使用中長期存在的“無序、無度、無償”等問題。依法審批建設用海24.2萬公頃,切實保障了能源、交通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等民生工程用海需求,成為沿海地區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依法確權海水增養殖及漁港、人工魚礁等漁業用海160多萬公頃,為沿海漁業發展、漁民增收提供了用海保障。

    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工作不斷加強。國家與地方相結合的立體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基本形成。沿海地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陸源入海污染物控制力度,減少海上污染排放。海洋保護區數量和面積穩步增長,已建各級各類海洋保護區221處,其中海洋自然保護區157處,海洋特別保護區64處,總面積330多萬公頃(含部分陸域)。已建立海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5個,覆蓋海域面積達505.5萬公頃。通過紅樹林人工種植等生態修復工程,恢復了部分區域的海洋生態功能。通過采取海洋伏季休漁、增殖放流、水產健康養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等措施,減緩了海洋漁業資源衰退趨勢。目前,我國管轄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基本滿足海洋功能區管理要求。

    但是,海域管理和環境保護仍存在一些問題。海域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海域監管能力薄弱;海岸和近岸海域開發密度高、強度大,可供開發的海岸線和近岸海域后備資源不足;工業和城鎮建設圍填海規模增長較快,海岸人工化趨勢明顯,部分圍填海區域利用粗放;陸地與海洋開發銜接不夠,沿海局部地區開發布局與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相適應;近岸部分海域污染依然嚴重,濱海濕地退化形勢嚴峻,海洋生態服務功能退化,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溢油、化學危險品泄漏等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時有發生。
 
    
第三節  面臨的形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道路、切實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階段,必須深刻認識并全面把握海洋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有效化解由此帶來的各種矛盾。

    ——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加快實施。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對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做出戰略部署。國務院批準了沿海多個區域規劃,啟動了海洋經濟發展試點。

    ——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能源、重化工業向沿海地區集聚,濱海城鎮和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在沿海布局,各類海洋工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海洋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建設用海需求旺盛。

    ——陸源和海上污染物排海總量快速增長,重大海洋污染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導致了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等,海洋自然災害損失倍增,海洋防災減災和處置環境突發事件的形勢嚴峻。

    ——涉海行業用海矛盾突出,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害嚴重,統籌協調海洋開發利用的任務艱巨。近岸海域漁業用海進一步被擠占,穩定海水養殖面積、促進海洋漁業發展、維護漁民權益的任務艱巨。

    ——沿海地區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不斷增強。對清潔的海洋環境、優美的濱海生活空間和親水岸線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健康、安全的海洋食品需求不斷增加,對核電、危險化學品生產安全高度關注。

    ——海洋權益斗爭趨于復雜。沿海國家制定和實施海洋戰略,圍繞控制海洋空間、爭奪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等方面,加強對海洋的控制、占有和利用。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沿海地區人口增長,必然導致對海域空間提出持續增長的數量需求和質量安全需求。我們既要保障經濟發展提出的建設用海需求,又要保障漁業生產、漁民增收提出的基本用海需求,更要保障生態安全提出的保護用海需求。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發展海洋經濟”“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戰略實施的新形勢,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科學分區、準確定位、綜合平衡,合理配置海域資源,統籌協調行業用海,優化海洋開發空間布局,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促進沿海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第二節  基本原則

    ——自然屬性為基礎。根據海域的區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等自然屬性,綜合評價海域開發利用的適宜性和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海域的基本功能。

    ——科學發展為導向。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統籌安排各行業用海,合理控制各類建設用海規模,保證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海,引導海洋產業優化布局,節約集約用海。

    ——保護漁業為重點。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傳統漁業水域不被擠占、侵占,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漁業生產的基礎,漁民增收的保障,更是保證漁區穩定的基礎。

    ——保護環境為前提。切實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統籌考慮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海,改善海洋生態環境,防范海洋環境突發事件,維護河口、海灣、海島、濱海濕地等海洋生態系統安全。

    ——陸海統籌為準則。根據陸地空間與海洋空間的關聯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特殊性,統籌協調陸地與海洋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嚴格保護海岸線,切實保障河口海域防洪安全。

    ——國家安全為關鍵。保障國防安全和軍事用海需要,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海底管線安全,加強領海基點及周邊海域保護,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第三節  主要目標

    通過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到2020年,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增強海域管理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海域管理的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等手段不斷完善,海洋功能區劃的整體控制作用明顯增強,海域使用權市場機制逐步健全,海域的國家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擴大海洋保護區面積。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得到初步控制,重點污染海域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局部海域海洋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部分受損海洋生態系統得到初步修復。至2020年,海洋保護區總面積達到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5%以上,近岸海域海洋保護區面積占到11%以上。

    ——維持漁業用海基本穩定,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漁民生產生活和現代化漁業發展用海需求得到有力保障,重要漁業水域、水生野生動植物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至2020年,水域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修復,漁業資源衰退和瀕危物種數目增加的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捕撈能力和捕撈產量與漁業資源可承受能力大體相適應,海水養殖用海的功能區面積不少于260萬公頃。

    ——合理控制圍填海規模。嚴格實施圍填海年度計劃制度,遏制圍填海增長過快的趨勢。圍填海控制面積符合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總體要求和海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保留海域后備空間資源。劃定專門的保留區,并實施嚴格的階段性開發限制,為未來發展預留一定數量的近岸海域。全國近岸海域保留區面積比例不低于10%。嚴格控制占用海岸線的開發利用活動,至2020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

    ——開展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重點對由于開發利用造成的自然景觀受損嚴重、生態功能退化、防災能力減弱,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帶進行整治修復。至2020年,完成整治和修復海岸線長度不少于2000公里。

第三章  海洋功能分區

    第一節  農漁業區

    農漁業區是指適于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和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可供農業圍墾,漁港和育苗場等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海水增養殖和捕撈生產,以及重要漁業品種養護的海域,包括農業圍墾區、漁業基礎設施區、養殖區、增殖區、捕撈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農業圍墾區主要分布在江蘇、上海、浙江及福建沿海。漁業基礎設施區主要為國家中心漁港、一級漁港和遠洋漁業基地。養殖區和增殖區主要分布在黃海北部、長山群島周邊、遼東灣北部、冀東、黃河口至萊州灣、煙(臺)威(海)近海、海州灣、江蘇輻射沙洲、舟山群島、閩浙沿海、粵東、粵西、北部灣、海南島周邊等海域;捕撈區主要有渤海、舟山、石島、呂泗、閩東、閩外、閩中、閩南—臺灣淺灘、珠江口、北部灣及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等漁場;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主要分布在雙臺子河口、萊州灣、黃河口、海州灣、樂清灣、官井洋、海陵灣、北部灣、東海陸架區、西沙附近等海域。

    農業圍墾要控制規模和用途,嚴格按照圍填海計劃和自然淤漲情況科學安排用海。漁港及遠洋基地建設應合理布局,節約集約利用岸線和海域空間。確保傳統養殖用海穩定,支持集約化海水養殖和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加強海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嚴格控制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及洄游通道內各類用海活動,禁止建閘、筑壩以及妨礙魚類洄游的其他活動。防治海水養殖污染,防范外來物種侵害,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穩定。農業圍墾區、漁業基礎設施區、養殖區、增殖區執行不劣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漁港區執行不劣于現狀的海水水質標準,捕撈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執行不劣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第二節  港口航運區

    港口航運區是指適于開發利用港口航運資源,可供港口、航道和錨地建設的海域,包括港口區、航道區和錨地區。

    港口區主要包括大連港、營口港、秦皇島港、唐山港、天津港、煙臺港、青島港、日照港、連云港港、南通港、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溫州港、福州港、廈門港、汕頭港、深圳港、廣州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口港、北部灣港等;重要航運水道主要有渤海海峽(包括老鐵山水道、長山水道等)、成山頭附近海域、長江口、舟山群島海域、臺灣海峽、珠江口、瓊州海峽等;錨地區主要分布在重點港口和重要航運水道周邊鄰近海域。

    深化港口岸線資源整合,優化港口布局,合理控制港口建設規模和節奏,重點安排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用海。堆場、碼頭等港口基礎設施及臨港配套設施建設用圍填海應集約高效利用岸線和海域空間。維護沿海主要港口、航運水道和錨地水域功能,保障航運安全。港口的岸線利用、集疏運體系等要與臨港城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做好銜接。港口建設應減少對海洋水動力環境、岸灘及海底地形地貌的影響,防止海岸侵蝕。港口區執行不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航道、錨地和鄰近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海洋生態敏感區的港口區執行不劣于現狀海水水質標準。
 
  
  第三節  工業與城鎮用海區

    工業與城鎮用海區是指適于發展臨海工業與濱海城鎮的海域,包括工業用海區和城鎮用海區。

    工業與城鎮用海區主要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和重要港口毗鄰海域。

    工業和城鎮建設圍填海應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河口防洪與綜合整治規劃等的銜接,突出節約集約用海原則,合理控制規模,優化空間布局,提高海域空間資源的整體使用效能。優先安排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確定的建設用海,重點支持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循環經濟示范區、保稅港區等的用海需求。重點安排國家產業政策鼓勵類產業用海,鼓勵海水綜合利用,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工業項目用海。在適宜的海域,采取離岸、人工島式圍填海,減少對海洋水動力環境、岸灘及海底地形地貌的影響,防止海岸侵蝕。工業用海區應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實行污水達標排放,避免工業生產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新建核電站、石化等危險化學品項目應遠離人口密集的城鎮。城鎮用海區應保障社會公益項目用海,維護公眾親海需求,加強自然岸線和海岸景觀的保護,營造宜居的海岸生態環境。工業與城鎮用海區執行不劣于三類海水水質標準。
 
    
第四節  礦產與能源區

    礦產與能源區是指適于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與海上能源,可供油氣和固體礦產等勘探、開采作業,以及鹽田和可再生能源等開發利用的海域,包括油氣區、固體礦產區、鹽田區和可再生能源區。

    油氣區主要分布在渤海灣盆地(海上)、北黃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臺西盆地、臺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鶯歌海盆地、北部灣盆地、南海南部沉積盆地等油氣資源富集的海域;鹽田區主要為遼東灣、長蘆、萊州灣、淮北等鹽業產區;可再生能源區主要包括浙江、福建和廣東等近海重點潮汐能區,福建、廣東、海南和山東沿海的波浪能區,浙江舟山群島(龜山水道)、遼寧大三山島、福建崳山島和海壇島海域的潮流能區,西沙群島附近海域的溫差能區,以及海岸和近海風能分布區。

    重點保障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用海需求,支持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遵循深水遠岸布局原則,科學論證與規劃海上風電,促進海上風電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禁止在海洋保護區、侵蝕岸段、防護林帶毗鄰海域開采海砂等固體礦產資源,防止海砂開采破壞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產卵場、索餌場和越冬場。嚴格執行海洋油氣勘探、開采中的環境管理要求,防范海上溢油等海洋環境突發污染事件。油氣區執行不劣于現狀海水水質標準,固體礦產區執行不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鹽田區和可再生能源區執行不劣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
 
    
第五節  旅游休閑娛樂區

    旅游休閑娛樂區是指適于開發利用濱海和海上旅游資源,可供旅游景區開發和海上文體娛樂活動場所建設的海域。包括風景旅游區和文體休閑娛樂區。

    旅游休閑娛樂區主要為沿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等的毗鄰海域及其他旅游資源豐富的海域。

    旅游休閑娛樂區開發建設要合理控制規模,優化空間布局,有序利用海岸線、海灣、海島等重要旅游資源;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保護海岸自然景觀和沙灘資源,避免旅游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保障現有城市生活用海和旅游休閑娛樂區用海,禁止非公益性設施占用公共旅游資源。開展城鎮周邊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形成新的旅游休閑娛樂區。旅游休閑娛樂區執行不劣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

    第六節  海洋保護區

    海洋保護區是指專供海洋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

    海洋保護區主要分布在鴨綠江口、遼東半島西部、雙臺子河口、渤海灣、黃河口、山東半島東部、蘇北、長江口、杭州灣、舟山群島、浙閩沿岸、珠江口、雷州半島、北部灣、海南島周邊等鄰近海域。

    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現有海洋保護區管理,嚴格限制保護區內影響干擾保護對象的用海活動,維持、恢復、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景觀。加強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在海洋生物瀕危、海洋生態系統典型、海洋地理條件特殊、海洋資源豐富的近海、遠海和群島海域,新建一批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進一步增加海洋保護區面積。近期擬選劃為海洋保護區的海域應禁止開發建設。逐步建立類型多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促進海洋生態保護與周邊海域開發利用的協調發展。海洋自然保護區執行不劣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海洋特別保護區執行各使用功能相應的海水水質標準。
 
    
第七節  特殊利用區

    特殊利用區是指供其它特殊用途排他使用的海域。包括用于海底管線鋪設、路橋建設、污水達標排放、傾倒等的特殊利用區。

    在海底管線、跨海路橋和隧道用海范圍內嚴禁建設其他永久性建筑物,從事各類海上活動必須保護好海底管線、道路橋梁和海底隧道。合理選劃一批海洋傾倒區,重點保證國家大中型港口、河口航道建設和維護的疏浚物傾倒需要。對于污水達標排放和傾倒用海,要加強監測、監視和檢查,防止對周邊功能區環境質量產生影響。
 
    
第八節  保留區

    保留區是指為保留海域后備空間資源,專門劃定的在區劃期限內限制開發的海域。保留區主要包括由于經濟社會因素暫時尚未開發利用或不宜明確基本功能的海域,限于科技手段等因素目前難以利用或不能利用的海域,以及從長遠發展角度應當予以保留的海域。

    保留區應加強管理,嚴禁隨意開發。確需改變海域自然屬性進行開發利用的,應首先修改省級海洋功能區劃,調整保留區的功能,并按程序報批。保留區執行不劣于現狀海水水質標準。

第四章  海區主要功能

    本次區劃將我國管轄海域劃分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以東海域共5大海區,29個重點海域。
 
    
第一節    

    渤海是半封閉性內海,大陸海岸線從老鐵山角至蓬萊角,長約2700公里。沿海地區包括遼寧省(部分)、河北省、天津市和山東省(部分)。海域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渤海是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和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海區開發利用強度大,環境污染和水生生物資源衰竭問題突出。

    渤海海域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理與控制政策,限制大規模圍填海活動,降低環渤海區域經濟增長對海域資源的過度消耗,節約集約利用海岸線和海域資源。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兼顧,有效控制陸海污染源,實施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嚴格限制對漁業資源影響較大的涉漁用海工程的開工建設,修復渤海生態系統,逐步恢復雙臺子河口濕地生態功能,改善黃河、遼河等河口海域和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嚴格控制新建高污染、高能耗、高生態風險和資源消耗型項目用海,加強海上油氣勘探、開采的環境管理,防治海上溢油、赤潮等重大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建立渤海海洋環境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維護渤海海峽區域航運水道交通安全,開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

    1.遼東半島西部海域

    包括大連老鐵山角至營口大清河口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漁業、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和旅游休閑娛樂。旅順西部至金州灣沿岸重點發展濱海旅游,適度發展城鎮建設,加強海岸景觀保護與建設,維護海岸生態和城鎮宜居環境;普蘭店灣重點發展濱海城鎮建設,開展海灣綜合整治,維護海灣生態環境;長興島重點發展港口航運和裝備制造,節約集約利用海域和岸線資源;瓦房店北部至營口南部海域發展濱海旅游、漁業等產業,開展營口白沙灣沙灘等海域綜合整治工程;仙人島至大清河口海域保障港口航運用海,推動現代海洋產業升級。區域近海和島嶼周邊海域加強斑海豹自然保護區等海洋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

    2.遼河三角洲海域

    包括營口大清河口至錦州小凌河口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礦產與能源開發、漁業。雙臺子河、大凌河河口區域重點加強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維護灘涂濕地自然生態系統,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底質和生物環境質量,養護修復翅堿蓬濕地生態系統;遼東灣頂部按照生態環境優先原則,穩步推進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配套海工裝備制造,并協調好與保護區、漁業用海的關系;大遼河河口附近及其以東海域適度發展城鎮和工業建設,完善海洋服務功能;凌海盤山淺海區域加強漁業資源養護與利用。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3.遼西冀東海域

    包括錦州小凌河口至唐山灤河口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旅游休閑娛樂、海洋保護、工業與城鎮用海。錦州白沙灣、葫蘆島龍灣至菊花島、綏中西部、北戴河至昌黎海域重點發展濱海旅游,維護六股河、灤河等河口海域和典型砂質海岸區自然生態,嚴格限制建設用圍填海,禁止近岸水下沙脊采砂,積極開展錦州大筆架山、綏中砂質海岸、北戴河重要沙灘、昌黎黃金海岸等的養護與修復。錦州灣、秦皇島南部海域發展港口航運。興城、山海關至昌黎新開口海域建設濱海城鎮,防止城鎮建設破壞海岸自然地貌,維護濱海浴場風景區海域環境質量安全。

    4.渤海灣海域

    包括唐山灤河口至冀魯海域分界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礦產與能源開發。天津港、唐山港、黃驊港及周邊海域重點發展港口航運。唐山曹妃甸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滄州渤海新區等區域集約發展臨海工業與生態城鎮。區域積極發展灘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強臨海工業與港口區海洋環境治理,維護天津古海岸濕地、大港濱海濕地、漢沽濱海濕地及淺海生態系統、黃驊古貝殼堤、唐山樂亭石臼坨諸島等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積極推進各類海洋保護區規劃與建設。穩定提高鹽業、漁業等傳統海洋資源利用效率。開展灘涂濕地生態系統整治修復,提高海岸景觀質量和濱海城鎮區生態宜居水平。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5.黃河口與山東半島西北部海域

    包括冀魯海域分界至蓬萊角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農漁業、旅游休閑娛樂、工業與城鎮用海。黃河口海域主要發展海洋保護和海洋漁業,加強以國家重要濕地、國家地質公園、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黃河入海口、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為核心的海洋生態建設與保護,維護濱海濕地生態服務功能,保護古貝殼堤典型地質遺跡以及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嚴格限制重化工業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建設。黃河口至萊州灣海域集約開發濱州、東營、濰坊北部、萊州、龍口特色臨港產業區,發展濱海旅游業,合理發展漁業、海水利用、海洋生物、風能等生態型海洋產業,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重點保護三山島等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區域海洋開發應與黃河口地區防潮和防洪相協調;屺姆島北部至蓬萊角及廟島群島海域重點發展濱海旅游、海洋漁業,加強廟島群島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維護長山水道航運功能。開展黃河三角洲河口濱海濕地、萊州灣海域綜合整治與修復。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6.渤海中部海域

    位于渤海中部,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礦產資源利用區域,主要功能為礦產與能源開發、漁業、港口航運。西南部、東北部海域重點發展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協調好油氣勘探、開采用海與航運用海之間的關系。區域積極探索風能、潮流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海砂等礦產資源的調查、勘探與開發。合理利用漁業資源,開展重要漁業品種的增殖和恢復。加強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防治赤潮、溢油等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
 
    
第二節    

    黃海海岸線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江蘇啟東角,大陸海岸線長約4000公里。沿海地區包括遼寧省(部分)、山東省(部分)和江蘇省。黃海為半封閉的大陸架淺海,自然海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沿海優良基巖港灣眾多,海岸地貌景觀多樣,沙灘綿長,是我國北方濱海旅游休閑與城鎮宜居主要區域。淤漲型灘涂遼闊,海洋生態系統多樣,生物區系獨特,是國際優先保護的海洋生態區之一。

    黃海海域要優化利用深水港灣資源,建設國際、國內航運交通樞紐,發揮成山頭等重要水道功能,保障海洋交通安全。穩定近岸海域、長山群島海域傳統養殖用海面積,加強重要漁業資源養護,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積極開展增殖放流,加強生態保護。合理規劃江蘇沿岸圍墾用海,高效利用淤漲型灘涂資源。科學論證與規劃海上風電布局。

    7.遼東半島東部海域

    包括丹東鴨綠江口至大連老鐵山角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漁業、旅游休閑娛樂、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和海洋保護。鴨綠江口至大洋河口、城山頭、老鐵山附近海域主要發展生態保護和濱海旅游,維護鴨綠江口與大洋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長山群島海域主要發展海島生態旅游和海洋牧場建設,維護海島生態系統,協調旅游、漁業、海島保護與基礎設施建設用海關系;大連市南部海域主要發展濱海城鎮建設和旅游,維護城山頭、金石灘、小窯灣等大連南部基巖海岸景觀生態,推動現代海洋服務產業升級;大連灣至大窯灣海域、大東港海域發展港口航運,保障海上交通和國防安全;大東港西部海域、莊河毗鄰海域、花園口、大小窯灣、大連灣頂部重點發展濱海城鎮和現代臨港產業。加強近岸海域環境保護與治理,修復青堆子灣、老虎灘灣、大連灣等海灣系統。

    8.山東半島東北部海域

    包括蓬萊角至威海成山頭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漁業、港口航運、旅游休閑娛樂和海洋保護。蓬萊角至平暢河海域重點發展濱海旅游、海洋漁業;套子灣西北部、芝罘灣海域重點發展港口航運;煙臺市區至成山頭近岸海域主要發展濱海旅游與現代服務業。區域應協調海洋開發秩序,維護成山頭水道、煙威近岸航路等港口航運功能。嚴格禁止近岸海砂開采和砂質海岸地區圍填海活動。重點保護崆峒列島、長島、依島、成山頭、牟平砂質海岸、劉公島等海洋生態系統。開展芝罘灣、威海灣、養馬島、金山港、雙島灣等海域綜合整治。

    9.山東半島南部海域

    包括威海成山頭至蘇魯海域分界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旅游休閑娛樂、港口航運和工業與城鎮用海。成山頭至五壘島灣海域主要發展海洋漁業,榮成近岸海域兼顧區域性港口建設和濱海旅游開發,適度發展臨海工業;五壘島灣至日照海域主要發展濱海旅游業,建設生態宜居型濱海城鎮,禁止破壞旅游區內自然巖礁岸線、沙灘等海岸自然景觀,加強潟湖、海灣等生態系統保護,加強膠州灣、千里巖島等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青島西南部、日照南部合理發展港口航運和臨港工業。開展石島灣、丁字灣、膠州灣等海灣綜合整治。

    10.江蘇沿岸海域

    包括江蘇省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的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農漁業、礦產與能源開發。海州灣和灌河口以北海域重點依托連云港發展港口航運業,集聚布局濱海工業、城鎮用海區和旅游休閑娛樂區;灌河口至射陽河口海域主要發展海水養殖、港口和臨港工業;射陽河口以南至啟東角和輻射沙洲海域協調發展農漁業、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等。區域加強海域灘涂開發與管理,推進海州灣生態系統、鹽城丹頂鶴、大豐麋鹿、蠣蚜山牡蠣礁、呂泗漁場水產種質資源等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實施射陽河口至東灶港口淤漲岸段、廢黃河三角洲和東灶港口至蒿枝港口侵蝕岸段的海岸綜合整治。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11.黃海陸架海域

    位于長山群島以南、山東半島和蘇北海域外側的陸架平原,為我國重要的海洋礦產與能源利用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區域。本區應積極開展陸架盆地區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和淺海陸架砂礦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合理開發漁業資源。積極推進黃海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的保護,擴大對蝦和洄游性魚類的增殖放流規模。
 
    
第三節    

    東海海岸線北起江蘇啟東角,南至福建詔安鐵爐港,大陸海岸線長約5700公里。沿海地區包括江蘇省部分地區、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自然海域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東海面向太平洋,戰略地位重要,海岸曲折,港灣、島嶼眾多,沿岸徑流發達,濱海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多樣性顯著,是我國海洋生產力最高的海域。

    東海海域要充分發揮長江口和海峽西岸區域港灣、深水岸線、航道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國際化大型港口和臨港產業,強化國際航運中心區位優勢,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加強海灣、海島及周邊海域的保護,限制灣內填海和填海連島。加強重要漁場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發展遠洋捕撈,促進漁業與海洋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加強東海大陸架油氣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協調海底管線用海與航運、漁業等用海的關系,確保海底管線安全。

    12.長江三角洲及舟山群島海域

    包括長江口、杭州灣和舟山群島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漁業、海洋保護和旅游休閑娛樂。長江口毗鄰海域重點發展以上海港為核心的港口航運服務業及海洋先進制造業,加快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注重長江口航道維護,保障航運和防洪防潮安全,適度開展農業圍墾,加強近岸海域與海島毗鄰海域圍填海和采砂活動管理,協調港口航運、河道整治與其他海洋開發活動的關系。杭州灣、寧波—舟山海域重點發展港口航運業、臨港工業、海洋旅游和海洋漁業,支持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推進海島開發開放,加強油氣等礦產資源的勘探、開采。加強崇明東灘鳥類、九段沙濕地、長江口北支河口濕地、長江口中華鱘、杭州灣金山三島、五峙山、韭山列島、東海帶魚水產種質資源等保護區建設,保護河口、濕地、海灣、海島和舟山漁場生態環境。開展重點受損近岸海域的整治與修復。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13.浙中南海域

    包括臺州、溫州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漁業、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臺州灣至樂清灣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和臨港產業,適度進行灘涂圍墾,建設濱海城鎮,因地制宜開發海洋能,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和南麂列島、漁山列島等保護區建設;甌江口至浙閩交界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業和海洋旅游業,適度進行灘涂圍墾,建設工業和濱海城鎮;洞頭列島海域重點做好海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積極發展具有海島特色的濱海生態旅游和海洋漁業。區域海洋開發應注重維護近岸島礁系統自然景觀,嚴格限制沿海重要島礁、海灣地區的圍填海活動,保護魚山漁場、溫臺漁場生態環境,恢復重要漁場生物資源和受損近岸島礁生態系統。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14.閩東海域

    包括閩浙交界至福州黃岐半島的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工業與城鎮用海和漁業。沙埕港至晴川灣海域主要發展漁業基礎設施、工業與城鎮,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和海洋珍稀水生生物,因地制宜開發海洋能;福寧灣海域主要發展漁業資源保護、海島生態系統保護和濱海旅游等;三沙灣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臨港工業和城鎮、海水養殖、海洋保護等;羅源灣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和臨港工業。區內應嚴格控制海灣內圍填海,節約集約用海,注重對海島、紅樹林生態系統和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

    15.閩中海域

    包括福州黃岐半島至湄洲灣南岸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工業與城鎮用海、漁業和海洋保護。黃岐半島到海壇島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海水養殖、海洋保護區建設,因地制宜開發海洋能,保護和修復閩江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長樂海蚌資源、平潭中國鱟自然生態系統和山洲島厚殼貽貝繁育區生態系統;湄洲灣、興化灣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和臨港工業,合理開發港口岸線資源,保護重要漁業資源,加強湄洲島海島生態系統和濱海旅游資源的保護。

    16.閩南海域

    包括湄洲灣南岸至閩粵海域分界的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旅游休閑娛樂、漁業、工業與城鎮用海。泉州灣海域主要以港口航運、海洋保護、旅游和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重點保護泉州灣河口濕地;廈門灣及毗鄰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濱海旅游、工業與城鎮和保護區建設等,以沿海重要港灣為依托,重點發展臨港工業集中區,支持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以廈門市為核心,積極發展濱海旅游和文化旅游,重點保護廈門海洋珍稀物種、九龍江口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廈門灣以南至閩粵交界海域主要發展海洋漁業、臨港工業、海洋旅游業、保護區建設等,以菜嶼列島、東山島為核心大力發展海島特色旅游業,重點保護漳江口紅樹林、東山珊瑚礁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17.東海陸架海域

    包括上海、浙江、福建以東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域,為我國重要的海洋礦產與能源利用和海洋漁業資源利用區域。區域重點加強油氣資源和淺海砂礦資源勘探開發,建設東海油氣資源開采基地,加強傳統漁業資源區的恢復與合理利用,重點加強上升流區、魚類產卵場、索餌場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加強海洋環境監測,防治溢油等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維護重要國際航運水道和海底管線設施安全。

    18.臺灣海峽海域(略)
 
   
 第四節    

    南海大陸海岸線北起福建詔安鐵爐港,南至廣西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5800多公里。沿海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南海具有豐富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濱海和海島旅游資源、海洋能資源、港口航運資源、獨特的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同時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海島和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熱帶生態系統分布區。南海北部沿岸海域,特別是河口、海灣海域,是傳統經濟魚類的重要產卵場和索餌場。

    南海海域要加強海洋資源保護,嚴格控制北部沿岸海域特別是河口、海灣海域圍填海規模,加快以海島和珊瑚礁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建設,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加強重要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南海漁業發展,開發旅游資源。開展海洋生物、油氣礦產資源調查和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推進南海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開展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研究。

    19.粵東海域

    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市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漁業、工業與城鎮用海、港口航運。大埕灣至柘林灣重點發展漁業、港口航運,保護大埕灣中華白海豚和西施舌種質資源及海洋生態系統;南澳海域重點發展生態旅游和養殖、清潔能源等產業,保護性發展海山島、南澳島旅游,維護海島自然屬性,保護南澎列島、勒門列島及周邊海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南澎列島領海基點;南澳至廣澳灣重點發展工業與城鎮、港口航運、漁業和旅游休閑娛樂,重點保護海岸紅樹林、中國龍蝦和中華白海豚,維持牛田洋、濠江等海域的水動力條件和防洪納潮能力;海門灣至神泉港重點發展漁業、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重點保護石碑山角領海基點和沿海礁盤生態系統;碣石灣至紅海灣重點發展漁業、海洋保護、港口航運,保護碣石灣海馬資源,嚴格保護沿海礁盤生態系統和遮浪南匯聚流海洋生態系統,維持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20.珠江三角洲海域

    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中山、江門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海洋保護、漁業和旅游休閑娛樂。大亞灣至大鵬灣重點發展海洋保護、港口航運、旅游休閑娛樂,重點保護紅樹林、珊瑚礁及海龜等生物資源,保護針頭巖領海基點;獅子洋至伶仃洋重點發展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旅游休閑娛樂,重點保護中華白海豚、黃唇魚和紅樹林等生物資源,獅子洋兩岸嚴格控制填海造地,保障防洪泄洪和航道安全;萬山群島重點發展海洋保護、旅游休閑娛樂、港口航運、漁業,重點保護佳蓬列島領海基點,以及珊瑚礁和上升流生態系統;磨刀門至鎮海灣重點發展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漁業、旅游休閑娛樂,重點安排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用海;珠江口外重點開展油氣和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保護圍夾島和大帆石領海基點,保護中華白海豚等生物資源及紅樹林和海草床等生態系統。區域加強對海岸、海灣及周邊海域的整治修復。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21.粵西海域

    包括陽江、茂名、湛江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漁業、港口航運。海陵灣重點發展漁業、港口航運,保障臨海工業用海需求,重點保護海陵島、南鵬列島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大樹島龍蝦種質資源;博賀灣至水東灣重點發展漁業、港口航運,圍繞博賀中心漁港發展現代化漁業產業基地,重點保護沿海礁盤生態系統和紅樹林,保護大放雞島海域文昌魚自然資源;水東灣至湛江灣重點發展港口航運、漁業和海洋保護,重點支持湛江主樞紐港及臨海產業的綜合發展,保護東海島附近海域海草床生態系統,保護吳陽文昌魚種質資源和湛江硇洲島海洋資源,開展特呈島周邊海域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雷州灣至英羅港重點發展海洋保護、漁業和港口航運,保障漁業用海發展,重點保護和修復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生態系統,保護中華白海豚、白蝶貝、儒艮等生物資源。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22.桂東海域

    包括桂粵交界至大風江毗鄰海域以及潿洲島—斜陽島周邊海域,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旅游休閑娛樂、海洋保護和漁業。鐵山港灣海域重點發展港口航運、臨海工業,保護山口紅樹林和合浦儒艮生態系統及馬氏珠母貝、方格星蟲等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北海近岸海域重點發展旅游休閑娛樂,保障現有漁港和漁業基地發展用海需求,開展銀灘及其毗鄰海域綜合整治,保護大珠母貝等生物資源;廉州灣近岸海域重點發展工業與城鎮、濱海旅游和港口航運,加強漁業資源高效利用;潿洲島-斜陽島海域重點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發展海島旅游、港口航運以及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漁業資源開發,開展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區域實施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海洋環境質量。

    23.桂西海域

    包括大風江至中越邊界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海洋保護、漁業、工業與城鎮用海。大風江海域重點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推進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三娘灣海域重點發展旅游休閑娛樂,保護中華白海豚;茅尾海海域重點保護海洋生態和近江牡蠣水產種質資源,保障濱海新區建設,開展茅尾海海域綜合整治;欽州灣外灣與防城港海域重點發展港口航運和工業與城鎮用海,開展防城港灣海域綜合整治;江山半島南部海域重點發展旅游休閑娛樂;珍珠灣—北侖河口海域重點發展海洋漁業與濱海旅游,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以及泥蚶、文蛤等重要水產種質資源,開展京族三島和北侖河口東北岸的綜合整治。

    24.海南島東北部海域

    包括海口市、臨高縣、澄邁市、文昌市、瓊海市和萬寧市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旅游休閑娛樂、漁業。海口、文昌、澄邁、臨高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和濱海旅游,加快發展新興臨港海洋產業,優化傳統海洋漁業,控制潟湖港灣養殖規模,嚴格限制潟湖港灣及河口區域圍海造地,保護東寨港紅樹林生態系統和臨高白蝶貝和珊瑚生物資源;瓊海、萬寧海域主要發展濱海旅游、農漁業和海洋保護,重點做好以博鰲為中心的濱海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綜合開發,發展生態漁業和遠洋漁業,加強潭門漁港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加強瓊海麒麟菜、文昌麒麟菜、清瀾港紅樹林和大洲島生態系統保護。

    25.海南島西南部海域

    包括陵水縣、三亞市、樂東縣、東方市、昌江縣、儋州市毗鄰海域,主要功能為旅游休閑娛樂、漁業、海洋保護、礦產與能源開發。三亞、陵水和樂東海域主要發展濱海旅游和生態保護,優先安排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用海,打造世界級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帶動周邊旅游產業發展。保護三亞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東方、昌江、儋州海域主要發展港口航運與漁業,重點發展洋浦港、八所港臨港產業,積極開展鶯歌海和北部灣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推進海洋牧場建設,發展遠洋捕撈,保護東方黑臉琵鷺和儋州紅樹林生態系統以及白蝶貝等生物資源。區域應協調旅游用海與漁業生產布局,加速傳統海洋產業升級與改造,建設一批高標準海島旅游、漁業、交通基礎設施,提升海洋服務功能。

    26.南海北部海域

    位于廣東、廣西、海南毗鄰海域以南,至北緯18度附近的海域,水深100米~1000米,是我國重要的油氣資源分布區。區域主要功能為礦產與能源開發、漁業、海洋保護,區域重點加強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鶯歌海盆地、北部灣盆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強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保護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域生態環境。

    27.南海中部海域

    南海中部海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漁業資源利用區,珊瑚礁、海草床生態系統發育。區域重點加強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開展海島旅游、交通、漁業等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建設永興島-七連嶼珊瑚礁旅游區,合理開發海島旅游資源,加強海島、珊瑚礁、海草床等生態系統保護,建設西沙群島珊瑚礁自然保護區。

    28.南海南部海域

    南海南部海域重點開展海洋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扶持發展熱帶島礁漁業養殖,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保護珊瑚礁等海島生態系統。
 
    
第五節  臺灣以東海域

    29.臺灣以東海域(略)

第五章  實施保障措施

    海洋功能區劃是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法定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各有關部門和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區劃》的要求,完善海洋功能區劃體系,調整完善現行海洋開發利用和海洋環境保護政策及相關規劃,建立健全保障海洋功能區劃實施的法律法規、管理制度、體制機制、技術支撐和跟蹤評價制度,依法建立覆蓋全部管轄海域的海洋綜合管控體系,對海洋開發利用和海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實時監視監測、分析評價和監督檢查,確保《區劃》目標的實現。
 
    
第一節  發揮區劃的整體性、基礎性和約束性作用

    ——強化海洋功能區劃自上而下的控制性作用。依據《區劃》,編制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劃定海岸和近海基本功能區。依據省級海洋功能區劃,開展新一輪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工作,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的功能分區和管理要求必須與省級海洋功能區劃保持一致。編制、修改和上報各級海洋功能區劃,應征求有關部門和軍事機關的意見。建立區劃編制和執行過程中的公眾參與制度,提高海洋功能區劃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國家海洋局要加強對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工作的指導和監督,財政部門要積極支持海洋功能區劃工作。

    ——加強海洋功能區劃實施的部門協調。海洋功能區劃是編制各級各類涉海規劃的基本依據,是制定海洋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政策的基本平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涉海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編制涉海規劃時,應當征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漁業、鹽業、交通、旅游、可再生能源、海底電纜管道等行業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沿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港口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

    ——從嚴控制海洋功能區劃的修改。省級海洋功能區劃批準實施兩年后,因公共利益、國防安全或者進行大型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經國務院批準的區域規劃、產業規劃或政策性文件等確定的重大建設項目,海域資源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確需修改省級海洋功能區劃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提出修改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嚴禁通過修改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對省級海洋功能區劃確定的功能區范圍做出調整。

    ——編制實施海洋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依據《區劃》編制全國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的開發保護規劃。
 
    
第二節  全面提高海域使用管理水平

    ——審批項目用海,必須以海洋功能區劃為依據。不斷完善以海洋功能區劃為基礎的功能管制制度,切實提高海洋功能區劃的權威性和約束性,嚴禁不按海洋功能區劃審批項目用海。省級海洋功能區劃是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審批項目用海的主要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查項目用海時,應當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意見。涉及軍事用海的,必須征求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海預審制度。涉海建設項目在向審批、核準部門申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申請報告前,應向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海域使用申請。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主要依據海洋功能區劃、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專家評審意見及項目用海的審核程序進行預審,并出具用海預審意見。用海預審意見是審批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核準項目申請報告的必要文件,凡未通過用海預審的涉海建設項目,各級投資主管部門不予審批、核準。

    ——實施差別化的海域供給政策。重點安排國家產業政策鼓勵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公益項目用海。制定各類建設項目用海控制標準,適時調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標準,促進節約集約使用海域資源。加強對海岸線的管理,將占用海岸線長度作為項目用海審查的重點內容。

   ——完善海域權屬管理制度。按照《物權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規定,建立海域使用權登記崗位責任制,規范海域使用權登記管理。加強海域使用權的審批工作,完善海域使用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推進海域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在海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規范海域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行為,建立海域價值評估制度,積極培育海域使用權市場,總結經驗,出臺相關政策。
 
    
第三節  創新和加強圍填海管理

    ——科學編制全國圍填海計劃。圍填海計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宏觀調控、經濟調節、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國家海洋局要根據圍填海資源現狀和年度需求,按照適度從緊、集約利用、保護生態、海陸統籌的原則,經綜合平衡后形成全國圍填海計劃草案,征求有關部門意見后按程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嚴格執行圍填海計劃。圍填海計劃指標實行指令性管理,不得擅自突破。建立圍填海計劃臺賬管理制度,對圍填海計劃指標使用情況進行及時登記和統計。加強圍填海計劃執行情況的評估和考核,對地方圍填海實際面積超過當年下達計劃指標的,暫停該省(區、市)圍填海項目的受理和審查工作,并嚴格按照“超一扣五”原則扣減下一年度指標。

    ——加強對集中連片圍填海的管理。對于連片開發、需要整體圍填用于建設或農業開發的海域,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指導市、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區域用海規劃,經省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報國家海洋局審批。區域用海規劃應當依據海洋功能區劃編制。要加強區域用海整體規劃、整體論證、整體審批和整體圍填海管理。

    ——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審批圍填海項目。圍填海項目的審批權在國務院和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務院的規定下放圍填海項目審批權。要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圍填海項目用海審批管理,規范圍填海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禁規避法定審批權限,將單個建設項目用海化整為零、拆分審批。

    ——加強對圍填海項目選址、平面設計的審查。禁止在經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和鳥類棲息地進行圍填海活動。引導圍填海向離岸、人工島式發展,限制順岸式圍填海,嚴格控制內灣和重點濱海濕地圍填海。圍填海項目盡量不占用、少占用岸線,保護自然岸線,延長人工岸線,保留公共通道,打造親水岸線。建設項目同時涉及占用陸域和海域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海洋主管部門應相互征求意見,核定用地和用海規模。加強圍填海動態監測,完善竣工驗收制度,嚴格禁止違法違規圍填海。探索建立閑置海域使用權收回制度。
 
    
第四節  強化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堅持陸海統籌的發展理念,切實發揮海洋功能區劃在海洋開發活動的控制作用,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消耗型產業在沿海布局,禁止利用新建項目使污染物排放轉嫁進入海洋。結合近岸海域污染狀況和海域環境容量,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制定減排方案并監督實施。排污口的設置應滿足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

    ——各類海洋功能區應按照國家相關標準,明確海洋環境保護要求和具體管理措施,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定期開展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調查、監測和評價,各類用海活動必須嚴格執行規定的海洋功能區劃環境保護要求。加強海洋開發項目的全過程環境保護監管和海洋環境執法,完善海洋工程實時監控系統,建立健全用海工程項目施工與運營期的跟蹤監測和后評估制度。加強海洋環境風險管理,完善海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加強赤潮、綠潮、海上溢油、核泄漏等海洋環境災害和突發事件的監測監視、預測預警和鑒定溯源能力建設。

    ——大力推進海洋保護區網絡建設,實施海洋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管理,海洋保護區周邊的海洋開發活動不得影響保護區環境質量和保護區的完整性。在海洋生態受損嚴重區域組織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濱海濕地固碳示范區建設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試點,提升海域生態服務價值和經濟效益。

    ——切實保護海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對沿岸海域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切實做好重要漁業水域、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嚴格限制對海洋水生生物資源影響較大用海工程的規劃和審批。盡可能減少涉漁工程對漁業的影響,保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維護海洋水生生物多樣性,促進漁業經濟全面可持續健康發展。
 
   
 第五節  加強區劃實施的基礎建設

    ——推進海域管理科技創新與隊伍建設。加強海域管理與海洋功能區劃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研究,加強海域管理專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促進海域管理學科發展。建立健全完善的海域管理科技標準體系,制定或修訂海洋功能區劃有關技術方面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建立海域管理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借鑒國外海洋管理和海洋空間規劃的先進經驗和方式。

    ——完善海域管理從業人員上崗認證和機構資質認證制度,切實提高海域管理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專業素養。提高海域使用論證及資質管理的水平,重點對改變海域自然屬性、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影響大的用海活動進行嚴格把關。海域使用論證過程要公開透明,充分征求社會公眾意見。

    ——開展海域海岸帶綜合整治。根據海洋功能區劃確定的目標,制定和實施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計劃,在重要海灣、河口、旅游區及大中城市毗鄰海域全面開展整治修復工程。中央和地方海域使用金收入要專項支持開展海域海岸帶綜合整治修復工作。
 
    
第六節  建立覆蓋全部管轄海域的動態監管體系

    ——全面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海域動態監視監測體系建設。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遠程監控、現場監測等手段,對我國管轄海域實施全覆蓋、立體化、高精度監視監測,實時掌握海岸線、海灣、海島及近海、遠海的資源環境變化和開發利用情況。建立海洋功能區劃和圍填海計劃實施監測制度,完善建設項目用海實時監控系統,重點對圍填海項目進行監視監測和分析評價。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大對海域動態監管體系的支持力度。

    ——加強海洋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加快推進海洋綜合執法基地建設,通過日常監管和執法檢查,整頓和規范海域使用管理秩序。對未經批準非法占有海域,無權批準、越權批準或者不按海洋功能區劃批準使用海域,擅自改變海域用途等違法行為的,堅決予以查處。依托海域動態監管系統,逐步實現從現場檢查、實地取證為主轉為遙感監測、遠程取證為主,從人工分析、事后處理為主轉為計算機分析、主動預警為主,提高發現違法違規開發問題的反應能力及精確度。建立健全海洋開發利用違法舉報制度,廣泛實行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

    ——加大對我國管轄海域開展巡航監視力度。深化全海域定期維權巡航執法,重點加強對敏感目標、重點海域的巡航監視,有效監管各種海洋涉外活動。組織開展專項維權執法行動,定期檢查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海底光纜和油氣管道作業活動,及時發現和制止各種海洋侵權行為,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第七節  完善保障區劃實施的法律制度和體制機制

    ——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抓緊制定和修訂相關法律法規,為海洋功能區劃的實施提供更加完備、有效的法制保障。適時啟動《海域使用管理法》修訂工作,制定軍事用海管理、圍填海管理、海上人工構筑物管理等法規,探索建立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及其他海域用海活動管理制度。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海洋功能區劃的編制和實施工作,要把海域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目標任務,完善政策措施。加強海洋管理隊伍建設,嚴格實行行政責任追究制度。

    ——加強海洋意識宣傳,為實施海洋功能區劃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海洋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刻認識我國海洋的重要地位和加強海洋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各級領導干部應當帶頭學習海洋知識,關心海洋事務,尊重海洋規律,切實研究和解決海洋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牢固樹立依據海洋功能區劃開發和保護海洋的自覺性。新聞媒體應當發揮好輿論的信息、教育和監督作用,以多種方式普及宣傳海洋知識,在全社會形成關注海洋、熱愛海洋、保護海洋和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的良好氛圍。

附表                                       海洋功能區分類及海洋環境保護要求

一級類

二級類

海水水質質量

(引用標準:GB3097-1997

海洋沉積物質量(引用標準:GB18668-2002

海洋生物質量(引用標準:GB18421-2001

生態環境

1農漁業區

1.1農業圍墾區

不劣于二類

不應造成外來物種侵害,防止養殖自身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維持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不應造成濱海濕地和紅樹林等棲息地的破壞

1.2養殖區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1.3增殖區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1.4捕撈區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1.5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1.6漁業基礎設施區

不劣于二類(其中漁港區執行不劣于現狀海水水質標準)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二類

應減少對海洋水動力環境、岸灘及海底地形地貌的影響,防止海岸侵蝕,不應對毗鄰海洋生態敏感區、亞敏感區產生影響

2港口航運區

2.1港口區

不劣于四類

不劣于三類

不劣于三類

2.2航道區

不劣于三類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二類

2.3錨地區

不劣于三類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二類

3工業與城鎮用海區

3.1工業用海區

不劣于三類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二類

應減少對海洋水動力環境、岸灘及海底地形地貌的影響,防止海岸侵蝕,避免工業和城鎮用海對毗鄰海洋生態敏感區、亞敏感區產生影響

3.2城鎮用海區

不劣于三類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二類

4礦產與能源區

4.1油氣區

不劣于現狀水平

不劣于現狀水平

不劣于現狀水平

應減少對海洋水動力環境產生影響,防止海島、岸灘及海底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不應對毗鄰海洋生態敏感區、亞敏感區產生影響

4.2固體礦產區

不劣于四類

不劣于三類

不劣于三類

4.3鹽田區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4.4可再生能源區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5旅游休閑娛樂區

5.1風景旅游區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二類

不應破壞自然景觀,嚴格控制占用海岸線、沙灘和沿海防護林的建設項目和人工設施,妥善處理生活垃圾,不應對毗鄰海洋生態敏感區、亞敏感區產生影響

5.2文體休閑娛樂區

不劣于二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6海洋保護區

6.1海洋自然保護區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不劣于一類

維持、恢復、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景觀

6.2海洋特別保護區

使用功能水質要求

使用功能沉積物質量要求

使用功能生物質量要求

7特殊利用區

7.1軍事區

7.2其它特殊利用區

防止對海洋水動力環境條件改變,避免對海島、岸灘及海底地形地貌的影響,防止海岸侵蝕,避免對毗鄰海洋生態敏感區、亞敏感區產生影響

8保留區

8.1保留區

不劣于現狀水平

不劣于現狀水平

不劣于現狀水平

維持現狀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