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和視察廣西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搶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陸海統籌、產業集聚、科技引領、開放合作、生態優先,按照“一港兩區兩基地”的發展定位,系統謀劃海洋產業布局,扎實推進海洋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提升海洋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一軸兩帶三核多園區”的海洋發展新格局,使海洋經濟成為推動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把廣西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海洋強區。
二、《規劃》的總體框架
《規劃》由十一章三十四節構成,分為三大板塊。
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前言、第一章、第二章,共六節。主要是回顧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廣西海洋經濟發展基礎,研判“十四五”時期廣西海洋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重點分析了“十四五”時期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定位、發展目標。
第二板塊為分論。包括第三至第九章,共二十二節。分領域闡述優化海洋空間布局、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強化創新驅動、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擴大海洋開放合作、振興海洋文化和重大改革舉措等七個方面重點工作。
第三板塊為結尾。包括第十章、第十一章,共七節,主要闡述為加快把廣西建設成為海洋強區提供保障措施,分別為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扶持、強化監督評估考核和提升全民海洋意識等三個方面內容。同時,就《規劃》實施開展環境影響分析,主要分析《規劃》實施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前瞻性的提出相應的緩解措施。
三、《規劃》的重點內容
(一)發展定位
立足廣西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按照區域發展的要求,確定我區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定位為“一港兩區兩基地”。
北部灣國際門戶港。以建設智慧港、現代港、綠色港、樞紐港為目標,打造暢通高效的國際航運物流新樞紐和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新門戶。加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合作建設,推進海上互聯互通,增強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西部地區能力,加快構建國際大通道。
北部灣濱海旅游度假區。整合北部灣全域旅游資源,培育濱海旅游新業態,打造海洋旅游精品,構建特色濱海旅游產品體系。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海洋文化交流,拓展海上旅游新空間,促進區域文化旅游協同高效發展,全力打造北部灣國際濱海度假勝地。
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海洋資源開發并重、海陸污染協同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并舉,創新海洋生態綜合管理體制,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推動海洋經濟循環、集約、低碳發展,打造人海和諧、生態良好的海洋生態文明廣西樣板。
北部灣海洋裝備制造基地。統籌布局全區海工裝備、船舶及其他涉海裝備制造產業鏈,以海上風電裝備、海洋船舶修造、深遠海漁業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船舶裝備等為發展重點,加快建立特色明顯、配套服務健全、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海洋裝備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特色的北部灣海洋裝備制造基地。
中國南部海域藍色糧倉基地。充分發揮北部灣海域漁業資源優勢,建設水產原(良)種體系,大力發展標準化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沿海灘涂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等,加快建設海洋牧場,提升海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打造成中國南部海域藍色糧倉基地,實現種糧于海、產糧于海、存糧于海。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5年,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明顯提升,海洋經濟總量規模穩步增長,海洋經濟在全區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海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合理,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海洋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海洋科技能力進一步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良好,海洋公共服務體系和海洋綜合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初步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海洋經濟強區。
2.具體指標: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0%左右,海洋經濟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1%左右,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占比突破1%,面向東盟國家的貿易進出口總額突破3000億元。自然保護地規劃面積不少于460平方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減少,近岸海水水質優良率達國家考核目標。(詳見表1)
表1? 廣西“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類別 |
序號/指標 |
單位 |
2020 |
2025 |
屬性 | |
綜合實力 |
1 |
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
% |
7.20 |
10 |
預期性 |
2 |
海洋經濟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 |
% |
4.1 |
11 |
預期性 | |
產業發展 |
3 |
海洋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 |
% |
- |
8 |
預期性 |
4 |
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增速 |
% |
12.70 |
15 |
預期性 | |
5 |
% |
20.30 |
21 |
預期性 | ||
6 |
海上風電裝機容量 |
萬千瓦 |
/ |
300 |
預期性 | |
科技創新 |
7 |
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占比 |
% |
0.60 |
≥1 |
預期性 |
開放合作 |
8 |
北部灣港口貨物吞吐量 |
億噸 |
2.96 |
5 |
預期性 |
9 |
北部灣港集裝箱吞吐量 |
萬TEU |
505 |
1000 |
預期性 | |
10 |
對東盟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 |
億元 |
2375.70 |
3000 |
預期性 | |
生態文明 |
11 |
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 |
% |
90.90 |
達國家考核目標 |
約束性 |
12 |
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 |
% |
≥35 |
≥35 |
約束性 | |
13 |
自然保護地面積 |
平方公里 |
/ |
≥460 |
約束性 | |
14 |
國家級海洋牧場數量 |
個 |
2 |
[6] |
預期性 | |
民生共享 |
15 |
海洋科普和意識教育基地 |
個 |
10 |
[35] |
預期性 |
注:①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速按現價計算。 ②[ ]內為五年累計數。 |
(三)海洋空間布局
按照“陸海統籌、生態優先、集聚發展、區域協同”的要求,提出了培育“一軸兩帶三核多園區”空間布局,構建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1.培育“一軸”。以海洋經濟為紐帶,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牽引,鏈接強首府戰略和北欽防一體化戰略,培育建設南寧至北欽防海洋經濟成長軸。
2.打造“兩帶”。現代化沿海經濟帶:以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的臨海(臨港)產業園區為支撐,培育海洋經濟全產業鏈發展,形成現代化沿海經濟帶。沿海綠色生態屏障帶:以北海—欽州—防城港的沿岸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構筑沿海綠色生態屏障帶。
4.做強“三核”。以北海市鐵山灣-廉州灣、欽州市欽州灣、防城港市防城灣為主要空間載體,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發展,打造鐵山灣-廉州灣核心片區、欽州灣核心片區、防城灣核心片區,科學定位三大核心片區,構建海岸互通、三核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5.提升“多園區”。以產業園區化、基地化為目標,發展升級海洋特色產業園區,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持北海鐵山港工業區、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北海海洋產業科技園,玉林龍潭產業園,欽州石化產業園、中馬欽州產業園,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防城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涉海園區提檔升級,培育建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智能制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涉海金融等特色園區。
(四)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立足區域特色優勢,堅持陸海聯動、江海統籌,堅持海洋生態文明優先,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有序承接大灣區涉海高端產業鏈下游延伸產業,轉型升級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水綜合利用業、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涉海金融保險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會展服務和海洋環保產業等現代海洋服務業,促進臨海(臨港)產業集聚發展。
(五)海洋科技創新發展
聚焦海洋資源開發,圍繞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海洋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與人才隊伍建設進行謀劃,激發全區海洋整體創新活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利用好海洋生態資源。主要包括四節內容:強化海洋資源科學利用? 、加強海洋污染防控治理、完善海洋生態治理體系、提高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七)海洋開放合作發展
積極拓展海洋發展新需求新空間,建設開放合作新平臺,聯通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快促進區域間合作,逐步形成服務西南、中南等地區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八)海洋文化振興建設
以挖掘、保護和開發為抓手,推動海洋文化資源產業化,加快全區海洋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提高海洋文化軟實力,打造具有廣西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
(九)海洋經濟體制重點領域改革
1.研究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經濟促進條例》。把海洋開發和管理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
2.嚴格用海產業活動的空間規劃與用途管控。完善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提高各類海洋產業集約節約用海標準,嚴格限制低水平、同質化、高能耗、高污染建設項目準入;積極探索海域立體綜合利用模式,鼓勵深水立體綜合增養殖,探索推進浴場、海上娛樂,開放式養殖等活動與海底管線及其他海底設施分層用海,支持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洋旅游等活動兼容用海、融合發展。
3.財政支持政策。統籌涉海各類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積極探索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合作,開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加大對海洋生態修復、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領域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財政獎補、稅費優惠、貸款貼息、保費補貼等政策供給,繼續減免養殖海域使用金。
4.用海用島政策。完善用海用島市場化配置制度和海域、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制度,推進無居民海島有償出讓。推進海洋資源資產市場化配置,完善海域使用權轉讓、抵押、出租、作價出資等權能。積極穩妥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盤活存量,集約節約使用,保障重大項目用海。
(十)重大項目
經過初步匯總,選取投資額較大、有代表性的、可開工的重大項目,推進八大工程建設,項目共計80個,總投資6965.83億元,其中:
1.“擴容增效”海洋運輸能力提升工程:15個,557.54億元;
2.“通江達海” 南向通道建設工程:12個,1243.88億元;
3.“藍色糧倉”現代海洋漁業提升工程:12個,195.67億元;
4.“增點擴面”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工程:9個,1704.08億元;
5.“魅力濱海”現代服務品牌塑造工程:8個,632億元;
6.“綠色海岸”臨海(臨港)產業集聚工程:11個,2525.48億元;
7.“美麗家園”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程:8個,39.68億元;
8.“藍色之云”數字海洋建設工程:5個,67.50億元。
四、《規劃》內容的幾點說明
1、規劃范圍與期限。北海、欽州、防城港3市,并延伸到南寧、玉林市相關陸域地區。以2020年為基期,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2、《規劃》中的經濟數據均為“現價數據”。同時,受疫情影響,2020年數據波動較大。表1中指標1和2是基于2016年至2019年的數據,結合2020年的增速,推算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速及貢獻率。“十四五”期間海洋經濟發展的預測數據,可能會根據國家調整后的數據有所調整。
相關鏈接:廣西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